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踏入5月份,中美兩大國接連發出利好消息,為低迷已久的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罕見地一次性推出包括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LPR利率下調25個基點、定向貸款支持科技與製造業等在內的十項貨幣政策。僅數日後,5月13日,中美雙方在僵局後於日內瓦達成突破性協議,美方下調對華關稅,中方亦同意降低對美商品的加徵稅率。這兩件大事不僅重塑了市場信心,更對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及產業格局帶來重大影響。
「組合拳」有力穩內需撐企業
面對美國持續的高關稅壓力與全球資金回流風險,中國央行此番「組合拳」展現出穩增長與促轉型的雙重目的。措施針對性強且配套齊全,既有助於增加中長期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着重支持高新技術、消費服務與金融等領域。當日記者會透露,這十項政策共計向市場注入約1萬億人民幣流動性,並將以此拉動更廣泛的信貸投放。市場普遍認為,這波兼顧「數量型」與「價格型」的政策刺激,有助於對沖日益緊張的中美貿易摩擦對出口和製造業的負面衝擊,穩定企業信心和金融市場情緒。
與中國主動出招相呼應,5月12日下午,中美在瑞士日內瓦經貿磋商發布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大幅降低雙邊加徵關稅水平。美國將4月加徵的對華關稅稅率從145%下調至30%,中國對美商品的加徵稅率亦從125%降至10%。協議聲明稱,此舉主要為期90天,有利於緩解兩國緊張氣氛、為後續談判創造條件。摩根大通等投行事後評估指出,如將大幅降低的關稅水平維持至年底,中國2025年GDP增速可由先前預期的約4.1%上升至4.8%。整體而言,此次談判被市場看作階段性停火,短期內可望使全球供應鏈壓力減輕,提振跨境貿易活動。
香港受惠金融與轉口雙重利好
作為連接中美經貿與資金流的橋樑,香港是本輪政策中的直接受益者。首先,中國降準降息後,離岸人民幣市場資金成本下降,有助於提升香港銀行業的拆借與放貸活動,改善市場流動性。
其次,中美關稅鬆綁後,轉口貿易將逐步回升。2024年香港轉口佔整體出口比重高達95%,其中對美出口因關稅戰一度萎縮16%。現時談判破冰,港口及物流業有望迎來修復期,尤其是碼頭與航空貨運將成為焦點。
此外,隨着國際資金重回中國市場,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前沿平台,也將受惠於金融產品需求上升,如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量有望於下半年增長,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國家製造、科技與金融行業最受益
此次中美政策轉向對產業格局帶來不同程度的重塑。中國製造業特別是出口導向型企業,如家電、電子與汽車零部件等,將隨美國對等關稅取消而恢復訂單動能,重啟企業對美投資計劃。
科技領域方面,雙邊氛圍緩和將有助於技術合作回暖。中美近年在半導體與AI領域處於激烈博弈,貿易和解有望為部分高科技產品進出口解禁鋪路,對中國高新科技企業而言是政策轉機。
金融業方面,利率下行搭配資金面寬鬆將刺激資本市場活躍,近日香港股市錄得可觀的淨資金流入,大市成交額維持在可觀水平,顯示投資者信心重建。
全球經濟走向創新競爭
回顧特朗普關稅戰帶來的種種爭議與衝突,其實已證明關稅壁壘並不能「讓美國再偉大」,反而拖累全球供應鏈與市場信心。如今中美兩大強國認清,制度與創新才是長期競爭的真正賽道,在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看絕對是好事。
中國此次果斷出台貨幣寬鬆政策,並在貿易談判中堅持開放與合作,展現大國經濟的韌性與格局。而香港則有機在這波重構潮流中,重拾「超級聯繫人」的核心地位。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各方能否持續推進政策落實,將短期利多轉化為中長期結構性成長動能。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