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座橋樑,讓我們能夠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理解世界的多樣性。在香港,普通話的學習逐漸受到重視,然而許多學生對這門語言的學習興趣並不高,覺得它只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學完便束之高閣。其實,語言的學習並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更流暢地溝通、拓展視野,以及深入了解有關文化。

我曾與學生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一次,我問一位高中生:「畢業後你還會學習普通話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因為我已經學了十年普通話,畢業後到外國升學,應該用不上了。」這樣的回答令人深思,因為它反映出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普通話只是階段性的任務,一旦考試結束,他們便不再重視這門語言。

其實,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融入生活,而非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在普通話詞義理解上遇到困難,尤其是在考試時需要推敲語境的題目。例如,一位學生在考試時看到「對號入座」這個成語,直覺地認為它指的是「按照座位號碼坐下」,而忽略了它更深層的意思——形容某人自覺地代入某種情境或角色,有時甚至帶有揶揄的意味。

這類誤解並不少見,顯示出學生在學習普通話時往往受限於書本知識,缺乏實際語境的運用。

讓語言融入生活

如果普通話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無法提升。因此,讓語言活起來,融入生活,才是關鍵。與母語者交流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音標準度和語感,使表達更加自然自信。此外,參加文化交流課程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普通話的運用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讓語言不再只是課堂上的科目,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娛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觀看普通話電影、聆聽音樂、閱讀小說,甚至玩語言類的手機遊戲,都能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自然地吸收詞彙,增強語言的理解能力。

此外,隨着社會發展,許多內地新詞如「內卷」、「躺平」等逐漸流行,讓學生學習這些詞語,不僅能增進與普通話母語者的交流,也能讓語言學習更貼近日常生活,增加趣味性。

普通話的學習,並不應該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場文化探索與人際交流的旅程。只要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他們便會更主動地學習,不再視普通話為一門「必修科目」,而是作為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鑰匙。希望我們能一同努力,讓普通話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葉靜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