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都來找我燒琉璃。」蘇靄莉十分開心地向記者分享道。作為一名年輕創業者,她跟隨任波系統學習了琉璃技藝,僅用一年時間便在廣州開設了兩家琉璃燒製工作室,還藉助新媒體收穫了一批忠實的年輕粉絲。
從琉璃技藝學習、工作室開設到設備採購、運營、教學培訓等,蘇靄莉都得到了任波的援助。為了找尋與年輕人的連接點,蘇靄莉在琉璃燒製體驗項目中融入了年輕人喜愛的元素,如永生花、小盆栽、金魚等,並在零售產品上推出項鏈、吊墜、耳環等飾品,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消費者的需求。在蘇靄莉看來,借助自媒體是非遺文化傳承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蘇靄莉只是任波上萬名學生中的一個。當非遺傳承缺乏後備人才已成為現實難題時,上萬名學生、四五百家琉璃工作室成了任波最大的底氣。「我是第一個進入八大美院講授琉璃燒製工藝的。」在內地高校普遍缺乏琉璃燒製專業教師的情況下,任波開啟了他的教學生涯。但他並沒有局限在高校課堂,而是放眼更廣闊的社會,在全國各地進行巡迴授課。在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任波鼓勵學生去創業就業。很多學生就像蘇靄莉一樣,因為學了這項技藝獲得了很多機遇。
教授學生非遺技藝給任波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琉璃燒製體驗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特別值得驕傲的是在景德鎮,學生們已經成立了三四百家琉璃工作室。」任波高興地表示,目前琉璃燒製工藝的受眾群很大,許多年輕人都願意來體驗。作為一種新興的非遺體驗項目,琉璃燒製的投入相對較低,收益卻十分可觀,任波很多學生的琉璃工作室月盈利可達4萬至8萬元人民幣。
「我從來沒給自己放過假,365天都在上班。」對於琉璃燈工工藝傳承來說,任波自始至終保持着熱愛與責任。目前,任波正在編寫專業的燈工工藝教學書籍,他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整理出來,讓更多人通過教材學習這項非遺技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