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輕打開浪人劇場Studio的大門,入目所見是一片黑色的排練用空地。不太大的場地內,道具、樂器等布局有致,各式參考書籍在書架上碼放整齊。這間隱於一棟工業大廈內的劇團,將一種獨屬於香港的蓬勃生命力展現在中通社記者眼前。
早於2006年成立的浪人劇場,多聚焦於改編香港文學為劇場演出。劇團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術機構,將在明年迎來成立第20周年。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接受專訪時表示,今年5月24日至25日,劇團將赴江西參與會昌戲劇季,呈現經典作品《暗示》。
「自梳」盤起時代縮影
《暗示》圍繞香港一位「媽姐(終身不嫁的女傭)」,和一位失意青年的故事展開。該劇表現形式獨特,將來自於不同時代的兩人,共同呈現在一個舞台上,割裂又交織地表演着自己的獨角戲。
「媽姐」是香港的一種獨特文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順德等地區大批女子拒絕婚嫁,藉工作走出封閉的家門;但隨着當地絲綢業式微,其中有一批人流向香港等地當女傭,這類人便被稱為「媽姐」。劇中的主角,便生活在1960年代的香港。現時,這一職業已漸漸消失在歷史中。「媽姐有種堅毅和忍耐的精神,她們是自力更生的,也是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媽姐選擇「自梳」後,會把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再不嫁人;或許透過她們的生活,也能觀照出現代人心靈的空虛。譚孔文指,自己在構思劇本時,不止是採用像香港早期電視劇的處理方法,而是希望有更詩意的表達。例如,他在劇裏加入了「馬頭」的意象,藉此表達媽姐難以言說的內心,既是寫實,也是寫意。
除了《暗示》,更有木偶和劇場的創新融合,劇團將於10月至11月邀請旅法中國偶戲藝術家楊輝,到香港合作演出。譚孔文透露,相關演出將改編自香港作家西西的《像是笨蛋》。西西熱衷於收集玩具,不少作品與玩偶有關;譚孔文開始思索「能否真的做出一個木偶劇」?機緣巧合下,他與楊輝相識,達成合作,將採取「人偶同台」的模式,人與木偶互動表演,帶來新的表現形式。
談及劇目連番上演的展望時,譚孔文說,浪人劇場的宗旨除了改編香港文學、關注香港文化演出外,還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演出帶到內地及海外的更多地方,做不同的文化交流。「因為我們本就是『浪人』劇場呀。」他笑道。 ●中通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