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梅

在民俗鄉村遊參觀時,在農家樂的院落裏,一台古老的風箱吸引着我們駐足觀望拍照留念。烏黑油亮的風箱鐫刻着艱苦歲月裏的時代烙印,似乎在講述着流年歲月裏的煙火故事。

在我的童年記憶裏,農家人的廚房裏多數配備有一台風箱。風箱是用來吹風旺火的鼓風器具,用作柴草或煤炭的助燃。我見過祖母的風箱,風箱呈長方體,上面的蓋板子可以抽拉開來。箱體裏有一個直立的風板,風板的四周鑲嵌着雞毛,板面上連接着兩根平行的拉桿,拉桿伸出風箱的箱體外面,固定在一個把手上,拉桿的下面有一個巴掌大的風門。若用手握住把手推拉風箱,拉桿帶動風板在箱體裏前後運動,風門一開一合,微風便進入了箱體,經過出風口進入了爐灶,爐灶裏的柴草燃起紅色的火苗,火苗跳躍着,呼呼作響。小時候,我十分好奇風箱是如何搧出風來的?原來,在推拉風箱時,空氣經風門進入狹小的箱體內,氣流隨風板運動,空氣的流動形成風,風便湧入出風口,源源不斷地吹進爐灶,從而起到了輔助柴草燃燒的作用。用風箱鼓氣吹風,可使得柴草或煤炭燃燒得更充分,從而節約燃料,降低耗能,使得飯菜烹飪得更快。

在煙燻火燎的廚房裏,拉風箱做飯是一件苦差事,大多數是家庭主婦操持。廚房裏散發着煙火味兒,嗆得人流淚,只有農家人深知煙火裏的苦與樂。在夏日裏,拉風箱會熱得一身汗水,在冬日裏,拉風箱則凍得手指疼。風箱的風門發出呱嗒呱嗒的聲響,清脆悅耳,富有節奏感。風箱裏的氣流經出風口進入爐灶,吹得火勢旺旺的,紅紅的火苗舔舐着鍋底,發出呼呼的聲響,間或柴草燃燒時的劈里啪啦聲,做一頓飯如同在煙火裏奏響一段樂章。炊煙順着煙囪冒出來,嫋嫋輕煙升騰在空中,可與白雲朵相媲美。

小時候,我們小孩子一聽到風箱的呱嗒聲停了,便知道飯菜熟了。飯菜的香味兒飄出來,我們品味着香噴噴的飯菜,即便在艱苦的日子裏,也覺得生活甘甜。爐灶裏的火熄滅後,爐灰依然滾燙,若將幾個紅薯塞進爐灰裏,即可吃上軟糯香甜的烤紅薯了。待到紅薯的香味兒溢出來時,我們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扒拉開爐灰,掏出烤紅薯。剛出爐的烤紅薯燙手,我們將紅薯從左手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揭去焦黑的紅薯皮,露出金黃燦燦的紅薯瓤,恨不得一口吞下去,燙得齜牙咧嘴。在我們小孩子的心裏,烤紅薯又香又甜,簡直就是人間至味。

風箱與爐灶結伴,共同完成蒸燉煎炸等做飯任務,奉獻出美味佳餚,供養着一家老小。農家人心存謝意,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着感恩之情。過春節時,農家人將風箱與爐灶一起敬奉,在廚房裏貼上春聯和灶君像,也給風箱貼上春聯,並將一碟子水果、灶糖等擺放在風箱上。風箱不辭勞苦搧風助火,農家人的日子愈過愈紅火,着實令人無比感激呢!

風箱與農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見證了農家人生活的甘甜醇香與苦辣酸澀。在平凡的日子裏,風箱助燃做飯,激勵着農家人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奮力奔赴小康生活。隨着時代的進步,農家人做飯用上了煤球爐、煤氣灶、電磁爐等,大鍋灶逐漸被淘汰,風箱無用武之地,被閒置在角落裏。古老的風箱在煙火歲月裏為農家人奉獻着綿薄之力,它帶着舊時光的印記,透着厚重的歷史滄桑感,成為故土風物中令人感懷的記憶。

如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膩了現代化炊具做的飯菜,嚮往農家人的生活,念想大鍋灶做的飯菜香。於是,風箱被改裝換新,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農家樂、農家山莊等民俗飯莊透着鄉俗味,受到人們的青睞。居於此,遊客可以品嘗到正宗的大鍋灶飯菜的香味,亦可親自動手拉風箱做飯,體驗原生態的農家生活。在以展示民俗風物風情的農家樂裏,風箱煥發出新活力,依然風風火火。

風箱搧微風,手動風自來,飯菜飄甜香,爐火須純青。風箱承載着農家人的酸甜苦辣生活,見證了煙火歲月裏日新月異的生活變化。風箱搧風助火,成就了農家人鍋碗裏的飯菜香味兒,風箱帶着歲月深處的烙印,成為人們憶苦思甜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