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專欄介紹過微塑膠,它們不僅存在於大自然環境和動植物中,甚至可以進入我們的身體中。這些潛藏在我們身體和身邊的塑膠顆粒,有時可以微小至納米的程度,因此更有「納米塑膠」的說法。近日,亦有研究指出,微塑膠能夠經由空氣進入植物,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今次就和各位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一般來說,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塑膠顆粒,就被稱為「微塑膠」;直徑小於一千納米的,更被分類為「納米塑膠」。

近年在腦部、胎盤等等人體組織中亦發現了微塑膠,令不少人擔憂這種人造物料進入體內對我們健康產生影響。以往的研究揭示了微塑膠如何經由泥土和水分進入食物鏈,最近又發現,這些微塑膠可以經由空氣,從樹葉表面的角質層或樹葉的氣孔(stomata)進入植物。

開放種植含微塑量高

一旦進入植物,微塑膠能夠在植物細胞之間的空間中遊走,或是積聚在樹葉表面像頭髮一樣幼細的毛狀體(trichome)中,甚至可以進入植物運輸水分和養分的系統,再由此到達植物的不同部位。

幸運的是,毛狀體能夠收集微塑膠,所以可以減緩微塑膠被運到根部的速度;不幸的是,樹葉是植物各部分中最常被動物進食的部分,因此微塑膠或會經由草食性動物到達人類的身體。

近日研究指出,植物中微塑膠的濃度跟周邊空氣相近,年齡較大的以及處於外圍的樹葉含有更多的微塑膠,反映植物會從空氣吸收微塑膠,暴露在空氣中愈久,就會吸收愈多的微塑膠。

同時,在開放範圍種植的植物所含有的微塑膠,比在溫室中的植物多了十至一百倍。相比之下,從泥土或水吸收微塑膠的效率反而較低。

另外有研究指出,每公升水中要有高達五毫克的微塑膠,才可以達到和空氣吸收一樣的效果;此外,通過利用污水實驗發現,哪怕是微塑膠含量高的污水,植物也不會從其中吸進微塑膠粒子,從泥土吸收的微塑膠需要經過更多的部位才能夠到達樹葉,減緩微塑膠的運輸速度。

微塑膠進入人體的路徑能夠影響微塑膠的積累效率,然而當中亦有許多我們還不是很清楚的地方。

比如說,我們所食用的植物中,微塑料含量究竟是多少?相信今次發現能夠幫助評估我們會在日常吸收多少的微塑膠。當然,我們也需要更深入了解微塑膠怎樣在腸道內積聚,又如何被運輸到其它重要的器官。

再者,微塑膠只是一個籠統的名稱,當中其實包含了各種大小、成分、形狀、密度的塑料,因此要量化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還需要收集更多、更詳細的數據。

小結

今次分享的研究指出,縱然現在對微塑膠我們還沒有一致的共識,但從空氣進入食物鏈的這個渠道無疑不容忽略,甚至我們的身體能直接從空氣吸收微塑膠也不無可能。在未來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這個課題,保障身體健康。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