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深夜,微信,某群,有人問:「明天北京有雨嗎?」這個問題,其實,只需要花3秒鐘打開天氣軟件就知道了。刷小紅書,總能在稍微長一點的帖下看到這樣的回覆:「不懂就問,這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看一遍樓主的原貼也自然就知道了。而作為一個凡人,更其實,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疑問,搜搜Google、百度或問問AI也都能輕鬆知道,但就有相當多的人偏不,這些「信息伸手黨」們只喜歡此時此地、隨隨便便「不懂就問」。這也正是信息時代的弔詭之處——人們獲取知識的效率空前提高,但獨立求解的能力卻在悄然退化。

十五世紀,古騰堡印刷術將知識從羊皮卷上解放,二十世紀,互聯網又再一次將知識從紙張中釋放。搜索引擎就像「多啦A夢」,為人類的知識探索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神奇的隨意門。人們不再需要泡在圖書館上下求索,不必再在浩如煙海的卡片目錄中苦苦翻找,知識的獲取從未如此唾手可得。

這種革命性的解放本該帶來認知能力的躍升,卻意外催生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知識租賃」群體。維基百科的條目、知乎的問答、小紅書的教程、油管的知識膠囊……這些碎片化獲取信息的方式重塑了大腦的認知模式,習慣即食知識的大腦也逐漸失去了消化系統性知識的能力。愈來愈多的人,深度閱讀文字的能力日益疲軟,N倍速刷劇的能力倒是與日俱增。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今天的情況卻是「我問故我在」。如果你混跡於任何一個互聯網社區,海量求助帖滾滾而來,遠看熱熱鬧鬧,近看都有點「智商捉急」:比如微博超話裏問明星星座,遊戲論壇「蹲一個任務攻略」,就連菜譜App評論區都充滿了「3人份放多少鹽」的初級問題。有人調侃,這些人彷彿在用「眾包」思維生活,連最簡單的「百度一下」都要外包給他人。更有甚者,當善良又高能量的E人好心解答後還會反問:「為什麼你不給我連鏈接都發好?」「能不能直接幫我寫個代碼?」「能不能幫我分析下這道題?」這種群體性的知識懶惰構建起新的認知舒適區,就像溫水煮蛙,消解着人類原本的探索本能。

一個健康的知識社區,理應是經驗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和彼此的啟發。如果鋪天蓋地都是「信息伸手帖」,會讓真正有價值的討論被淹沒。大量重複、低質的問題也會消耗志願者和專家的耐心,甚至導致「知識公益」陷入困境。如果整個社會都習慣於「伸手」,不再追求獨立探索和創新,那麼進步的動力也會不斷衰減。科技、文化、藝術的突破,往往源自個體不懈的追問和自我挑戰。伸手取物,容易得到眼前答案,卻難以孕育深層次的創造力。

知識的真正價值不在佔有而在轉化。當我們利用網上的開源資源時,應該像中世紀工匠學習師傅手藝般虔誠;當引用維基百科時,需要保持對知識源流的考據精神。即便在如今問AI易過倒杯茶的時代,我們仍然應該保留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的氣魄和慾望,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擁有自己的認知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