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持續老齡化,勞動力不足情況逐漸浮現,加上香港要「拚經濟」,因此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透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搶人才」,今年發出的個別人士報稅表按年增加亦顯示政策奏效。不過,如何留得住人才,讓他們繼續貢獻香港亦至關重要。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成功「搶人才」後最重要是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讓他們落地生根,她認為特區政府與商界必須想辦法維持香港經濟動力,尤其是如何在貿易戰陰霾下用好香港優勢,例如零售業善用「零關稅」等,創造機遇。
周綺萍指出,輸入人才選擇離鄉別井來港發展,正因香港是國際城市,與世界接軌,「他們即使留港一兩年已是一種增值,之後大可選擇返回原居地,甚至以香港為跳板到外國發展,因此必須好好把握他們留港的時間,予他們一展所長的機會。」她表示,從事創科、醫療以至工程系的輸入人才在港機遇處處,部分亦有意創業,建議特區政府向他們提供更多優惠的營商條件,增加他們留港發展的意慾和歸屬感。
須密切注意關稅戰影響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黃俊碩指出,稅務局發出的個別人士報稅表數目一度呈滑落趨勢,過去兩年度才回升,充分肯定特區政府近年「搶企業、搶人才」工作,以及應對不同行業勞工短缺的政策初見成效,期望未來稅收能夠隨經濟好轉而繼續穩步回升。
但他同時強調,美國政府無視國際社會奉行的商業運作原則,單方面向全球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下,現時國際經濟格局正面臨十字路口,同時亦可能影響特區政府的稅務收入,希望特區政府密切注視情況,以及時協助受影響的企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