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塑膠物料密度低、種類多、體積大,以致廢塑膠的收集、分類、貯存及運輸的成本高昂,其經濟價值及可回收程度相對偏低。因此,廢塑膠的棄置數量龐大,但一般回收價值不是太高。

隨着政府積極推動減廢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自2021年起連續3年持續下降,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亦已連續上升,當中回收作本地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有增長,增長包括增加約7000公噸塑膠物料等的本地循環再造所帶動。

香港廢塑升級再造突破 科技賦能循環經濟新路徑

香港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表示,香港廢塑治理正邁向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階段。數據顯示,全港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21年的11,358噸降至2024年的10,510噸,這一降幅印證了特區政府在減廢政策上的顯著成效,但未來仍需深化資源循環利用。

為此,政府引入本地科技企業盧米科技的廢塑升級再造技術,通過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推動廢塑從低值回收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該技術突破傳統廢塑「造粒再利用」模式,直接將混合廢塑轉化為隔音屏障、聲學材料及高端音響設備等高價值產品,實現變廢為寶。

目前,該技術已實現香港本地化生產,首年產能達3,500噸,可處理超40%的社區回收廢塑,且未來年處理量有望提升至7,000噸。政府同步協助企業選址建廠,構建「香港收集—本地再造」的內循環體系,不僅提升資源利用率,更助力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產業樞紐。黃智華強調,這一模式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既解決廢塑低值化難題,又為循環經濟注入新動能。通過立足香港輻射大灣區,可進一步聯通全球市場,推動綠色科技產業升級,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可複製經驗。

塑聲革命 從填埋場到聲學黑科技的香港突圍

近年,本地回收業界已逐步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模式,以科技及創新技術提升回收物再造價值,將難以降解的廢塑膠升級再造成高附加值的產品。其中,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的本地綠色創科企業盧米科技(Lumi Technology Co.Ltd),研發利用回收廢塑料升級再造高增值的聲學超材料技術,以應用於工地和室內的隔音裝置,以及揚聲器和耳機的聲學部件等廣泛應用場景。盧米科技研發把回收塑膠升級再造,轉化為可吸音聲學超材料的技術。

盧米科技董事陳書宇指出,盧米科技自2021年起探索以環保回收塑料製造聲學超材料,2022年系統性研究不同塑料垃圾再生材料與生產線的適配性。經兩年超155組實驗驗證,PET瓶等常見回收料及多種低值塑料均可轉化為高附加值聲學超材料。基於此,2024年盧米科技在環保署支持下規劃香港本地產能,首年3500噸、未來有望達7000噸/年,推動香港廢塑回收內循環。

他強調,該產能雖初期成本不佔優勢,但符合《巴塞爾公約》要求,解決香港本土廢塑處理難題,具有戰略意義。同時,通過高度自動化生產線及碳減排收益優化成本,未來將實現廢塑處理零成本目標,助力香港回收行業利潤與產能結構雙優化,為全球循環經濟提供示範案例。

香港團隊十年攻克低頻噪音「結界術」

盧米科技研發工程師麥浩堯介紹了聲學超材料技術及其在噪音控制領域的創新應用。他指出,聲學超材料通過人工設計的微細結構與聲波產生特定相互作用,實現獨特的聲學效果。該團隊深耕該領域十年,成功將聲學超材料應用於寬頻噪音吸收,尤其在低頻噪音處理上取得突破。與傳統聲學材料相比,聲學超材料具有兩大核心優勢:其一,通過迷宮型等特殊結構設計,可實現更寬頻譜、更高效的吸音效果,尤其擅長處理複雜環境中的低頻噪音;其二,材料選擇靈活,金屬、回收塑料等均可構建有效結構,不僅具備防水、可清洗、輕量化等特性,還兼具防霉、耐用等優勢,顯著降低維護成本。

麥浩堯以香港市場為例,展示了聲學超材料的多元化應用場景:在大型建築中,該材料被用於泵房、空調系統等設備罩體,有效降低機械噪音;在地盤及鐵路維護工程中,其輕量化屏障可靈活部署,同時提供卓越的隔音性能;在室內空間,聲學超材料可通過定製化設計優化聲場分布,提升會議室、音樂廳等場所的音質體驗;此外,該技術還延伸至消費電子領域,例如通過定向吸音提升音響音質,或應用於口罩以增強語音私密性,滿足在線會議等場景需求。麥浩堯強調,聲學超材料的結構可塑性賦予其跨行業應用潛力,未來將持續探索建築、交通、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助力噪音控制技術升級。

目前環境及生態局正在協助盧米科技在香港設立廠房,將項目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大量回收塑膠,生產減噪產品。長遠發展有助加強本地廢塑膠回收及升級再造能力。預期盧米科技的生產線投入運作後,首年處理量可達約3500公噸本地家居廢塑膠,主要是回收價值最低的雜膠,即可處理約40%「綠在區區」一年的雜膠收集量,這將可為本地收集到的廢塑膠提供多一條高成本效益的升級再造出路。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鄭洢林報道;視頻攝製:Sunny、羅平)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