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
清代薛瓊有詞:「五月家園花未疏,葵榴爛漫閒菖蒲。齒拈酸味嘗青杏,甲染清香摘紫蘇。」讓我感到親切的並不是石榴和青杏,而是紫蘇。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紫蘇是夏天人們餐桌上的「常客」,老家人經常會用它做涼拌菜,或與大白菜、蘿蔔等蔬菜一同醃成泡菜。
紫蘇在農村很常見,在路邊或者田埂,總能發現一叢叢無憂無慮生長着的植物,葉片表面青綠色,背面則是一種紫紅色,梗是方形的,聞起來很香,這就是紫蘇了。它們的生命力很頑強,一陣風或者一股溪流,將它們的種子帶到了草野之間。這些種子也很爭氣,遇到一點泥土就把根扎下去,碰到一點水汽就把芽兒、葉兒長出來。春去夏來,小路旁邊,田野之間,房前屋後,凡有井水處,皆能見到一株株生長着的紫蘇。
其實,在眾多的草木之中,有的以花開見長,有的以果實見長,而紫蘇就像一位不起眼的灰姑娘。在《神農本草經》中,紫蘇其實被列為中上品,這就說明了其不俗之處。在春夏交替時,人們經常感受風寒,胃裏翻江倒海。此時,採一些紫蘇,搭配幾片生薑,先把生薑放進一個小陶罐裏,加入清水,熬至四五分熟,再下紫蘇煮開。趁熱飲用,之後添加衣物和被蓋發汗,沒幾天感冒就好了。
很多草木既可當藥,也可食用,所謂「藥食同源」。平日裏,做菜煮麵時,放幾片紫蘇提香,飯菜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時遇上村裏的長輩過生日,魚肉在餐桌上是免不了的,人們煮魚湯時,最後放入一些生薑和紫蘇葉,不僅能夠中和魚肉的寒涼之毒,還能夠提味。不過,我還是喜歡吃母親用紫蘇做的涼拌菜,母親先去田間地頭擇一些柔嫩的紫蘇,用清水洗乾淨,再搭配折耳根、生薑、灰灰菜,以及煮好的豬耳朵與豬肚,那味道甭提有多美妙了。外面暑氣騰騰,屋子裏涼菜開胃,愜意悠然。如今我離開故鄉多年,每日在單位和家庭往返,市場裏買到的蔬菜,很少有紫蘇的身影。於是,每年夏天就特別想念家鄉的這些親切的「野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