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大海洋專家成「伯樂」:析基因書寫水中生命奇妙故事
海洋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蔚藍,在那深不可測的水面之下,隱藏着充滿生命奇跡的繽紛世界。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是探索海洋生物未知的專家,其學術生涯至今發現了超過30種新物種,一次又一次刷新人類對生物品種的認知。在本港周邊水域,他與團隊近年發現了多個形態婀娜、色彩艷麗的「太陽珊瑚」物種,填補了香港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空白,同時啟發科學家以至整體社會關注這些鮮為人知的生物於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和作用,鞏固環境保育工作。邱建文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形容,在探索大自然過程中「幾乎每一次都有新的驚喜」,他與團隊透過潛水實地觀測採樣,及拆解物種之間互利互剋的複雜互動,以文獻比對、外貌形態與DNA分析為筆,書寫水中生命的奧妙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任智鵬
香港水域面積只佔全國水域面積的0.03%,卻擁有約6,000個海洋物種,為中國有紀錄海洋物種數約26%,足證這個小小沿海城市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海洋新發現的達人,邱建文成功發現的30個新物種中,包含海月貝、青口等貝類,以及海毛蟲、水母、蛞蝓、珊瑚等軟體動物,除了來自本港周邊水域,還有不少是參與數千米深海科考的成果。
邱建文與團隊近年持續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每年潛入海中觀察珊瑚健康狀況,有時他們會見到一些較特殊物種,因而激起求知慾,想知道那些物種是不是未被描述的種類,運氣好時,更可能接連有新發現。
浸大目前設有培植珊瑚的實驗設施,邱建文憶述,在研究珊瑚白化機理時,有一次學生突然告知實驗室中的珊瑚全部死亡,檢查後發現「罪魁禍首」是會啃食珊瑚的海蛞蝓(nudibranch,俗稱海兔)。透過深入觀察,團隊除了發現那些海蛞蝓可能是新物種外,更進一步促成了新種珊瑚的發現。
他解釋,這些海蛞蝓特別偏好啃食某一類珊瑚,但團隊對這種珊瑚並不熟悉。於是,他領導研究人員收集標本進行文獻比對,確認此前並未有任何同類描述,成功匯報新物種珊瑚的紀錄。
綠壁筒星珊瑚或為香港獨有
邱建文又分享道,團隊此前潛水經歷中遇到令人振奮的發現,先後確認了四個全新的筒星珊瑚屬(Tubastraea)物種。由於牠們的珊瑚蟲呈鮮艷的橙色,圍繞口部四周又長有一圈觸手,故亦被稱為「太陽珊瑚」。這些新種與已知的筒星珊瑚在顏色、形態等差異明顯,團隊最終按其外貌將牠們分別命名為大杯筒星珊瑚、樹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綠壁筒星珊瑚。而透過基因序列紀錄比較,當中綠壁筒星珊瑚很可能為香港獨有。
新物種搶眼 潛水員走寶
團隊通過精細的形態學分析,觀察其骨骼結構特徵,以及珊瑚杯的形態、隔片的分布等,並對比所有相關文獻紀錄,再加上珊瑚組織的DNA分析,成功確認這些標本屬於全新的物種,「我們將這個屬的全球物種數量,從原本記錄的6個提升到10個。」邱建文說,這些新珊瑚物種具備獨特形態特徵,「牠們的顏色相當搶眼,只要潛入水中就能看到。然而,許多人可能因為不了解而忽視牠們。潛水員對其認識有限,教授或科研人員又不常潛水,這就造成了這些生物長期被忽略的情況。」
他笑說,接連發現新物種其實是意外收穫。當初是科研人員首先發現了一種新的筒星珊瑚,而在發布後海洋公園表態想培養本地的珊瑚作公眾教育,遂跟隨團隊到港島東南面宋崗一帶的水域採集標本。那是他首次在宋崗潛水,他們在約20米深的海底見到一隻面生的珊瑚,但因當時風浪較大且未有攜帶相機,因此只拿了一個標本,但要描述一個新物種,靠單一標本並不足夠,特別是標本可能因環境令形態變化,例如會縮起牠們的身體影響科研人員的判斷。
時隔一年,團隊重回舊地希望收集新的珊瑚標本。這次他們不僅用相機記錄了新物種的模樣,還意外地發現另一新物種,邱建文笑說:「幾乎每一次(探索)都有新的驚喜,所以要發現新物種,有時真係要自己去一次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