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舉行發布會,介紹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相關政策包括五方面內容,既針對美國關稅戰等短期衝擊,更着眼於新質生產力培育與高質量發展的長遠藍圖,展現出中國經濟治理的戰略定力與創新韌性,對保障國家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將發揮巨大作用。

在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聯同多名部委負責人,系統闡釋了中國應對外部經濟壓力、釋放內需潛力的政策框架。這些政策舉措涉及支持就業、穩定外貿、促進消費、擴大投資、營造環境等五個方面,將成熟一項,出台一項,展現出中國經濟治理的戰略定力與創新韌性。

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直擊當前經濟運行的核心痛點。在就業領域,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的穩崗方案與職業技能培訓並行,針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沿海城市,推出轉崗培訓和專場招聘,幫助外貿從業者向服務業、新興製造業轉型。在消費端,截至4月27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合計拉動消費超7,200億元,其中汽車、家電、數碼產品等五大類消費品以舊換新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隨着第二批以舊換新資金下達,將進一步顯現出政策對需求端的強力撬動。

今次的政策體現了制度創新,例如對限購城市定向增發購車指標、建立育兒補貼制度,直接回應民生關切。這種政策紅利和市場機制的雙輪驅動,可以重塑消費市場的供需邏輯,提升內需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又例如針對美國濫施關稅的霸凌行徑,中國打出穩外貿和擴內需的組合拳,透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動社會資本,形成「四両撥千斤」的乘數效應。

政策工具箱的升級,更體現在體制機制創新和法治保障上。隨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入攻堅期,各地透過市場准入壁壘清理行動,破除阻礙市場融合的一些地方性法規。隨着《民營經濟促進法》進入立法快車道,明確負面清單「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將大大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正如趙辰昕所言,「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國擴大內需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而且都是非常現實的需求。」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正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當世界經濟面臨逆全球化寒潮,中國選擇以改革開放破局,以制度型開放引領全球經濟治理變革。這套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既是應對當下風險的「防波堤」,更是通向高質量發展的「登雲梯」,令中國經濟能夠在變局中堅守定力,在改革中開闢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