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23日向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視頻峰會發表致辭時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儘管個別大國熱衷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造成嚴重衝擊,但歷史總會在曲折中前進。只要堅定信心,加強團結合作,就一定能衝破逆流,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和世界一切進步事業行穩致遠」。此番講話不僅為全球氣候治理指明方向,也為當下各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思路與啟示。
近期,特朗普政府挑起的關稅戰,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大國利益重構的外在表現,其引發的貿易鏈重組、資本流動轉向和產業鏈區域化趨勢,給香港傳統轉口貿易帶來了一定壓力。但危機中往往蘊藏着機遇,這一複雜局勢恰為香港獨特價值的重塑提供了機遇。當全球經濟陷入「非此即彼」的陣營化困境時,香港獨特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得以凸顯,作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能為破解「雙循環」堵點提供稀缺的跨體系連接價值。香港正經歷着從傳統「中轉站」到承載「引進來」與「走出去」雙重使命的「雙向樞紐」的轉身。這種從過往「被動中轉」到如今「主動樞紐」的角色升級,既是香港應對外部衝擊的良性抉擇,更是「一國兩制」制度效能在全球化變局中的有力彰顯。
在中美兩大經濟體的競合張力中,香港的核心價值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從企業出海跳板到資本配置高地,香港如何解鎖自身潛力,特區政府後續又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穩定市場,降低關稅對香港金融市場和相關產業的影響,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各界非常關注香港將如何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在協助受影響的中小企業應對成本上升、市場份額縮減等問題上,有哪些金融及其他相關扶持政策? 美國加徵關稅使得香港部分傳統貿易領域受挫,香港金融市場如何發揮作用,助力貿易企業轉型,開拓新興市場?在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高增值創新驅動產業方面,有什麼戰略規劃?
從這段時間的物流貿易資料和相關業界實際資料來看,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在關稅戰的衝擊下,部分傳統貿易領域確實受挫。但香港金融市場的韌性和活力也得以展現,在助力貿易企業轉型、開拓新興市場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一直以來,香港發揮自身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為貿易企業提供融資、風險管理等多樣化金融服務,協助企業在困境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這種金融服務優勢,本質是香港「超級連絡人」功能的立體化延伸。依託國際金融中心的深厚積澱,香港可通過跨境人民幣結算系統(CIPS)擴大使用、綠色債券發行機制創新等舉措,為企業搭建低成本資金通道。例如,針對東南亞新興市場開拓需求,香港可聯合內地推出貿易融資組合產品,來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同時,藉助聯交所上市機制改革,引導科技型貿易企業通過港股通對接內地資本,推動「貿易+科技+金融」的生態閉環構建,讓金融「活水」不僅流向短期貿易周轉,更聚焦於企業數位化轉型、品牌國際化等長期競爭力建設,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服務能級躍升。
在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高增值創新驅動產業方面,香港也需要因應時勢,及時調整制定清晰的戰略規劃。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在人工智能等領域擁有豐富的資料資源和科研優勢,正積極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應以此為契機,吸引金融資源向這些新興產業匯聚,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面對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市場份額縮減等問題,特區政府也應出台一系列金融及其他相關扶持政策,幫助受影響的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如提供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搭建貿易平台,協助企業拓展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站在國家發展與世界變局的交匯點,香港的角色從未像今天這樣關鍵。堅守多邊治理,是香港基於自身定位的戰略選擇。香港只有將「國際牌」與「國家牌」深度融合,才能在「東升西降」的時代浪潮中,既守護好「自由港」的核心價值,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香港力量」。這正是「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特區的獨特啟示,越是開放的系統,越需要規則的守護;越是複雜的環境,越彰顯多邊的價值。香港應抓住機遇,積極作為,在應對挑戰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常務副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