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萬輝插畫集《如光如影 II》內頁畫作<星空>
●龔萬輝首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
●作家龔萬輝

還是那個含笑溫言、目光清澈的龔萬輝。時間有時不怎麼公平,有的人一夜白頭、面目全非,有的人落葉無聲,風浪再大似也不起波痕。近十年過去,這位馬華作家仍是一副溫雅的少年人模樣。

上次本版專訪龔萬輝,已是2016年12月,當時他在香港浸會大學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坊。這次再見,他帶着一部融合了個人成長記憶與馬國近幾十年社會變遷觀察,有強烈時代隱喻色彩以及超現實魔幻主義風格的長篇小說《人工少女》,以第五屆「華語駐校作家」的身份重返浸大校園。●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蔣湖

上次見龔萬輝時,他已拿到台灣聯合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出版了小說集《卵生年代》、《隔壁的房間》,散文集《清晨校車》等。當年40歲的他,已被視為繼李貴興、黃錦樹等上一輩及賀淑芳、黎紫書等同輩作家之後,倍受期待的新一代馬華作家。作為美術系科班生,他還是一名職業畫家,以畫筆周遊於文學外的視覺世界。當年採訪的最後,他提到了下一個工作目標:「挑戰長篇小說創作。」

2022年,他的首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面世。

一個關於末日的故事

這部長篇小說延續了他一貫的殘酷青春書寫,仍然有類似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疏離和傷逝感,但在主題營造、人物塑造、篇章結構等方面已有變化。小說描述在突然降臨的末世時代,一個中年父親帶着人工生成的女兒,穿越細微的歷史記憶,尋找出路和存在的意義。作者的想像力在作品中恣肆流淌,充滿詩意和憂鬱的超現實意象,多了一點村上春樹式現實和存在主義融合的敘事風格。作品出版後已獲得2024年第17屆花蹤文學獎之馬華文學大獎、《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等多個獎項。

訪談的主題,當然由此展開。「這九年不光是我,整個世界也發生很多事情。從2017年開始構思到最後完成,剛好就是這段時間。2020年的疫情衝擊,那種類似末世的荒涼情景,正好衝擊到我的創作,我就在這幾年中寫完這部《人工少女》。」龔萬輝以他柔軟的台灣腔調國語徐徐道來。

寫這個有點未來色彩的題材,龔萬輝其實早有預備。「我很早以前就想寫一個關於末日的故事,假想怎麼把整座城市的居民搬走,或者是戰爭,也可能是像福島核輻射。正好2020年發生了疫情,當時我所在城市的街道上也毫無人煙。整個事件就被我搬進了小說,合情合理,就像新聞上所目睹的各種情景。創作時我常常會有拾荒者那種感覺,就是整個浪潮都過去了,看最後沙灘上能留下什麼。」

寫長篇當然要極其自律。「其他地方沒辦法去,就只能在家裏,不會有朋友來找你,也不會去看電影,那段時間就養成了非常規律的作息生活。」他寫作速度不快,每天定時坐在書桌前四五個小時,寫上一兩千字,疫情解封時已接近收尾和修改階段。「唉,那段時間也蠻懷念的,完成後的滿足感很強烈。」也許人性就是這樣吧。

從過去一以貫之描述殘酷青春的成長記憶,到以一個人造少女父親的中年人視角來描述未來世界,固然是隨着年齡和心境流轉而來的變化,或許也有作家不足以為外人道的真切人生體驗。

「我和我太太正計劃生小孩,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這對我來說比較血淋淋,太巨大了。所以我就編成一個小說的形式,不那麼真實,有很多虛構,甚至比較魔幻的部分,必須把它處理掉。整個寫作過程中,要用到包括我自己的成長經驗、童年回憶等等,像一個父親帶着人去埋葬女兒的旅程,用從北到南、到馬來西亞最南端的故事,做了回顧。」

書寫成長記憶

龔萬輝的作品着迷於對成長記憶的書寫,往往存在一個不願長大、希望時間留駐的少年人視角,充滿對時間傷逝的追憶感,這是理解龔萬輝小說特色的一條主線。「時間無法倒流,只能不斷回望,因而必然充滿遺憾。想捉住時間的徒勞,這個主題幾乎貫穿了我大部分小說作品,一種『永遠在錯失』的傷感。若問為什麼如此着迷於時間的虛妄,也許是看見成長之地的變遷、告別青春、迎接死亡,都影響了我的寫作吧。其實人人皆經歷如此,只是我比較在意,放不下而已。」這當然是龔萬輝的謙抑,在AI到來、一切都可複製生成的數字時代裏,如何以文學、影像和音樂創作,保留屬於每個人的獨特記憶,讓人生仍具有值得過的情感價值和美學體驗,正是作家、藝術家們描寫記憶、對抗遺忘的終極意義所在。

「像我所成長的地方是一個小鎮,也變化很多。我小時候的小學校園,已經改建成高樓大廈,所以整個我所見、我以前所經歷的場景或者一些人,都已經不在了。我覺得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作品裏面把這些場景、這些人重新召喚回來,包括我過世的父母親。」

龔萬輝的祖父從福建晉江走出,父親則出生在馬來西亞,終身沒有回過中國。龔萬輝18歲離開家去了吉隆坡、台灣,在台北讀書生活四年再回去,「變成了一個異鄉人」。一個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作家,雖然還是用中文書寫,但作品中已沒有中國內地讀者所熟悉的椰風蕉雨式自然環境書寫,以及華人流民遷徙東南亞半島輾轉求生的異鄉漂泊與文化尋根情結,表達的主題已轉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化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經驗。是否還能引起內地讀者的關注?

據說內地一家出版社已準備出簡體版,龔萬輝9月亦將參加上海書展。《人工少女》的馬來西亞版讀者,對小說中寫到的老街區有感受,台灣版讀者則關注到次文化如動漫、電玩等的影響,「我很期待內地讀者的反應」。

已有珠玉在前。馬華知名女作家黎紫書以現實主義手法描述馬來西亞華人命運、寫出了有着精彩華人女性群像故事的長篇小說《流俗地》,2020年先在中國內地出版,迅即引起評論界關注。龔萬輝此番是否能接力而上?這是一個有趣猜想,也是一位生活在華文寫作邊緣地位環境下的馬華作家,非常真實的生存思考。龔萬輝長期以教畫、賣畫、為報章繪製插畫、設計書籍封面為主要收入來源,「靠畫家的身份來支持作家的身份」。

以筆者之見,龔萬輝的繪畫作品或能更快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他已出版有《如光如影》等多部插畫集,作品多以青春少女與成長為主題,用色鮮亮,不失雋永美好,有強烈的超現實風格,少女形象常常表現出夢幻般的空靈遐思氣息。在世界搖撼、大地正在劇烈晃動的時代當下,不能不說具有極強的安撫人心的療癒系特徵。也許,插畫界的下一個幾米,一個明亮些的幾米,正悄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