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儘管傳統體育運動的比賽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電子電視拍攝尚未滿一百年。1936年柏林奧運會首次以電子方式拍攝,而1960年羅馬奧運會才開始有比賽直播,當時僅限於歐洲的18個國家。1964年東京奧運會則實現了全球直播,當時只有一些先進國家或富裕地區能夠接收衛星信號。
在過去幾十年中,電子媒體的發展起初比較緩慢,但隨着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日新月異,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技術的驅動下,體育賽事的轉播愈加創新。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行時,我們在製作體育節目時使用的是兩吋錄影帶,直播足球賽時的慢鏡頭重播是手動控制錄影帶轉動。當時正常電動操作是一秒25格畫面,手動控制則可以調整速度,製作出慢動作效果;時至今天,現在拍攝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00格畫面,並能以正常的25格或50格播放,讓觀眾在冬季奧運時看到運動員的動作更清晰,雪花飛舞的精彩瞬間更生動,就更能讓觀眾有置身現場的感覺了。
每屆奧運會的電視製作技術都在不斷進步,除了比賽本身的激烈性外,製作轉播的故事也吸引着觀眾。回想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作為馬術的主辦城市,需要在2007年舉行測試賽,測試賽必須符合奧運的規格要求,當時,負責製作和直播的團隊壓力極大,日夜反覆測試,務求半點不能出錯,為此,當時北京奧運的製作負責人Yiannis(現任奧運會製作OBS CEO)來指導我們,最終我們派出30多名工作人員參與馬術正賽的轉播製作,這成為了製作人寶貴的經驗。而在北京奧運後,香港的製作團隊也參與了2009年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令香港一眾體育製作人獲得許多寶貴的實戰經驗。
今年第十五屆全運會由廣東、香港和澳門共同承辦,香港負責8個賽事項目,我們當然希望運動員能利用主場之利多奪獎牌,而對製作人而言,除了密切觀察我們的運動員外,承辦賽事也是香港的重點工作之一,8個賽事項目的轉播製作任務也不容小覷,目標不僅是避免失誤,更是追求卓越。
過去香港的足球轉播手法受英國影響,而如今的體育節目轉播應以OBS(奧運廣播服務)的製作水準為目標,力求在質量上達到更高的標準。希望未來的賽事轉播能繼續提升,為觀眾帶來更精彩的體育盛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