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規模未來將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借力低空經濟、載人交通和物流運輸將佔低空經濟80%的業務……在8日廣州舉行的「灣區科技創新對話」活動上,億航智能集團副總裁賀天星大膽預測中國低空經濟的前景。而大會期間,對於當前大熱的低空經濟,與會專家在暢談低空經濟未來的同時,亦冷靜地對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經濟學家呂本富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最好的製造業、龐大的人口以及發達的經濟,是發展低空經濟的最佳沃土。不過,低空飛行尚未通過商業上的閉環形成主流商業模式,商業價值的最大化仍待進一步布局。

騰飛需解決技術和基建等問題

呂本富指出,在技術層面,低空飛行器噪音大、安全保障等問題亟待解決;而在基礎設施方面,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且各地標準不一,例如中央商務區(CBD)與郊區的基礎設施和運營規則存在差異。此外,運營模式也尚未明確,如飛行汽車未來是共享還是個人擁有,採用何種運營平台等都尚未有定論。

在商業模式方面,呂本富分析當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提供情緒價值的模式,比如滿足遊客獵奇的體驗,常運用於文旅產業,又比如,滿足具有一定經濟基礎人群的個性化出行需求。不過,這些模式不容易形成大產業,難以形成萬億級規模。二是2B類的服務,如農業灑藥、消防滅火等,這些主要由政府買單,缺乏可持續性。

「低空經濟急需找到能實現商業閉環、靠市場推動的模式,就像中國的風能、太陽能產業從政府補貼走向商業閉環一樣 。」呂本富說。

呂本富提出「逆向創新」來發展低空經濟。他表示,發展低空經濟應先確定應用場景,依據場景制定規則,再根據規則修建基礎設施,最後配置相應設備,而不是先有設備再去找應用場景。他以廣州為例,團隊正在研究城市模型,根據城市人口規模、產業狀況、地理區域等因素,規劃空中、地面、地下的人口分布,進而確定不同場景下適用的飛行器。

「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些類似,產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就是因為高速公路早就建好了。」呂本富坦言,低空經濟在大灣區雖前景廣闊,但要真正騰飛,還需解決技術、基礎設施、運營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通過逆向創新探索出可持續的商業閉環模式,助力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