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現場。
●潘惠芳(左一)、梁志豪(左二)、何國寶(右一)在天恒關愛隊義診活動後的合影。 小凡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芸)上午九點半,天恒邨恒建樓前已排起隊伍,張婆婆坐在義診攤位首位——這是她與中醫團隊連續第三次「如約相見」。社區義診不僅讓居民享用到免費醫療服務,也為傳統中醫資源融入社區和公益提供了例證。

義診由龍虎山晨運之友會的何國寶牽線介紹中醫師同天恒關愛隊合作,何國寶表示,中醫不僅提供義診服務,還想推廣香港的中藥,天恒關愛隊非常支持他們的理念,由此促成了雙方的合作。目前,關愛隊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一次義診活動,時間大多安排在星期日。有街坊守住義診時間,一早就來參加。排在第一位的張婆婆表示,她也有參加上一次義診,認為活動對她很有幫助。

天恒關愛隊隊長梁志豪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的服務並沒有特定的對象,基本上是碰到有需要的人就會提供幫助。但他們確實有一個區域性的關注點,那就是天恒邨及其周邊地區。

平時,天恒關愛隊提供的服務包括中醫診療、基本檢查等。由於邨裏有一些獨居長者,他們還會進行定期探訪。此外,他們還為小朋友組織活動,如看電影,以及在聖誕節期間舉辦聖誕禮物大抽獎等活動。這些活動主要面向3歲至12歲左右的小朋友,旨在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得到關愛隊的服務。

梁志豪本身是工會的成員,他除了工會工作外,把剩餘的時間都投入到了關愛隊的工作中。他們的隊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和背景,如會計、中學校長等。他們都是通過平時做服務時認識到一些有意投身社區的人士,然後邀請他們加入關愛隊。他表示,他們雖然做的只是一些小事,但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這些受助者產生了較大的幫助。他強調,並不一定每次都需要衝上樓救人,每個人只要貢獻一點點力量,就能積少成多。然而,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人手不足。目前,他們的隊員只有12人,而義工的數量也有限,並且存在年齡老化的問題。

邊辦活動邊覓人手

梁志豪提到,天恒關愛隊是由一個社區組織承辦的,這個組織已經在這個區服務了超過20年。他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這個居民服務社,並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後來,他們決定成立關愛隊,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並與政府部門和其他團體建立更好的聯繫。他們覺得,有了關愛隊之後,他們與房署和其他社區組織的關係會更加緊密,這樣在需要協助時就能更方便地尋求幫助。

「由於服務社已經存在20年,原本的義工年紀漸大,因此尋找人手變得有些困難,特別是在進行上門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時,需要一定的體力,這也增加了招募義工的難度。」梁志豪表示。儘管如此,他們還是通過與其他團體合作,暫時解決了部分問題,但由於這些義工並非來自同一區域,所以很難經常前來幫忙。

梁志豪表示,天恒關愛隊有針對家庭主婦群體組織相關活動,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媽媽們認同他們的理念,並鼓勵她們帶着孩子一起參與。他認為,這是一種身教的方式,媽媽們教孩子們如何尊重長者,孩子們長大後,也會去關心長者、貢獻社會。

在談到關愛隊所需資源問題時,梁隊長表示,資源當然是越多越好,但並非錢越多就能解決問題。他強調,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更為重要。他們並不需要將所有的錢都用於支付人工費用,而是應該將其投入到社區中,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同時,他也認為政府在資源分配上應該更加細緻,根據每個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投放。

梁志豪說,他們希望經常聽聽街坊們的反饋,問問他們需要什麼服務。天恒關愛隊有一個兩年的計劃,這個計劃需要民政部門的批准。但在這個計劃之外,如果他們不需要動用民政撥款,就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這些服務可能包括通過找到贊助來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服務等。梁志豪還提到,他們接下來會開設籃球班,面向中學以上至小學升初中的學生。這個計劃並不是每個關愛隊都要做的,而是根據他們區的實際情況來定的。他解釋說,他們這個區只有一個公屋和一些少量的私人住宅,與其他區有所不同。如果其他區有劏房,那麼他們可能做的服務會更多,因為每個區的居民需求都不同。

天恒關愛隊隊員潘惠芳是特殊教育學校退休人員,她表示,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取了很多與人溝通的經驗,可以運用到社區服務中。在今次社區義診活動中,她便負責接待前來參加義診的人員,安排他們登記和排隊,了解他們的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