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仲鳴
某年某月某日,台灣「野生作家」劉克襄專訪了一家叫做「小間書菜」的書店。這是一家什麼書店呢?
「小間位於(宜蘭)深溝村的十字路口,原本是間廢棄碾米廠的穀倉,旁邊有兩家檳榔攤。但對面也有間傳統腳踏車店,碾米廠則改建為倆百甲工作室。……小間的修繕也是靠倆百甲成員。」
劉克襄走進去,兩面牆壁是木造的書架,擺滿書冊和CD。「當然最別致的是,小小房子還有二三空間,擺置了菜攤」,那天,劉克襄看到了玉米、芭蕉、黃瓜、地瓜葉、空心菜和員山葱等早上現採的蔬果。這家村中小書店真特別,經營者是一對夫妻,以前的職業是工程師和設計師,「無法忍受現有科技至上的生活,帶着孩子,回到鄉間,從事農耕,開設這書店。意義何在?」
於我而言,這種生活,就是我的桃花源,是最嚮往的「陶淵明式」生活。劉克襄攜來的書,換到一根肥大的黃瓜和兩根玉米。
劉克襄將這次經歷成文收進他一部書:《兩天半的麵店》(台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小小眉題是「劉克襄的采風散步」。不錯,整本書都是劉克襄在「散步」中「采風」而來的新奇散文。書名《兩天半的麵店》和「小間書菜」一樣,都是奇異的風采。
杪秋時,劉克襄抵臨池上,在路的盡頭,望見一低矮檜木老房,掛了個甚是典雅的名號「甘盛堂」。乍看以為是診所或藥舖,接近時才知是家麵店。
「甘盛堂」這招牌是有含義的。
「老闆倆是妻舅關係,剛巧同時罹患大病,一個換腎,另一位換肝。……為了養病,他們來這喜愛的小鎮旅居。後來看上此木造舊屋,決定開一家手工麵條廠。租賃他們店舖的房東是好友,剛巧又患有糖尿病。把三人的病況有趣地綁在一起,遂有此諧音之店名「甘盛堂」。
由麵條到食材,都由他們三人精選,每碗麵都恍如做給自己吃,而價錢都是一般尋常。而且,他們開業只有周五至周日,周日中午便休息收舖,「坐車返高雄,回到各自的醫院就診。」劉克襄說他們的麵店做出口碑,被視為中年轉業成功的事例。然而,甘盛堂三人「卻很了然,人生不多了,接下是盈餘,兩天半就已額滿」。這麼多年了,「甘盛堂」還在嗎?這是我最想知道的答案。
第十屆(2007—2008)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劉克襄也是評審之一,與我同枱審文。那時,我對劉這「野生作家」便印象深刻,也看了他不少「野外」文章,尤其是有關香港的。在台灣作家中,他委實是最特別的一個。後來,看了他《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和這部《兩天半的麵店》;在所謂「旅行文學」中,他確是奇葩。而且,他行盡福爾摩沙,走遍香港,尋幽探勝,發現人間奇境,攝之入鏡,記之筆墨,堪稱現代徐霞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