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高陵的爭議該結束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曹操高陵考古項目後期負責人周立剛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說。周立剛在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曹操高陵及陵園綜合研究」後,將研究成果編撰成《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書中有不少考古資料為首次公布,關於各類質疑觀點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嘗試。周立剛說,希望公眾能夠重新認識曹操,並能夠更加科學、理性和全面地了解曹操高陵這一考古發現的全過程以及其意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實習記者 楊玉涵 河南報道
2009年,安陽市西高穴村的被盜東漢大墓經考古發掘,確認為魏武帝曹操的高陵。彼時的周立剛此前還未參與過曹操高陵的發掘,只是被臨時調派參與了新聞發布會的會務工作。直到2010年四五月份,周立剛才開始參與曹操高陵後期的田野考察與研究,一直到2012年。在這之後,周立剛短暫離開了這個研究,於2016年回歸後,又持續做了兩年。
「被動」的田野調查 謹慎的成果發布
回憶曹操高陵後期的研究過程,周立剛的感覺是「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他表示,2009年新聞發布會時只發布了一座曹操墓,但作為帝王級別的陵墓,周邊一定會有附屬的陵園、陪葬墓、祭祀建築等,「雖然已經發現了陵園的線索,但是由於當時曹操高陵過於受人矚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不具備發掘條件,考古隊只能在很遠的地方先做了陪葬墓的研究。直到2016年,為配合高陵保護展示工程的建設,才開始對墓葬周圍進行了全方位的發掘。」
而這次發掘工作使得陵園、陪葬墓等相關遺蹟的材料完整起來。「儘管如此,但是在研究成果公布方面,比較謹慎,因為還有一些疑問沒有解決,怕再引起很大的輿論爭議。」周立剛坦言,「曹操墓」三個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熱搜詞」。直到2021年項目結束,2022年周立剛初稿完成上交,2024年正式出版。
周立剛直言,曹操高陵是一個完整的陵域體系,其出土文物可能在視覺上缺少衝擊力或吸引力,但是在研究價值上非常特殊。「陵園的規模沒有很大,但是它的要素很完整。雖然一些建築具體功能尚不明確,但意義很不一般,對理解當時的喪葬禮制是非常有幫助的。」
被曲解的曹操 被質疑的高陵
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深入人心,首先不是因為它的重要價值,而是因為它引起的爭議,對考古發現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周立剛認為,曹操高陵備受爭議的最關鍵原因是公眾對曹操形象的曲解。「兩個『曹操』並存,史書中的曹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是一個非凡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戲劇中的曹操,陰險狡詐,兇殘多疑,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
周立剛本人對曹操的認識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第一次接觸這個歷史人物自然是從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開始的,那時候也覺得曹操就是個負面人物。直到上了大學,再加上專業學習,才發現《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故事,真實的歷史記載在《三國志》,而《三國志》中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就完全不是小說描寫的那樣了。」
最令周立剛覺得有意思的點是,「史書中的曹操,不僅具有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的才能,同時也有飛揚的文采。這種人物在幾千年歷史上非常罕見。集這幾種才能與一身的歷史人物,不多見。」
而關於曹操高陵的爭議之多也是「不多見」。周立剛介紹了其他學者統計的一組數據:在2009年12月17日至2011年6月10日的361條關於曹操墓的報道中,加工其他報紙消息而不進行任何採訪的新聞數量佔到20%,引用其他媒體的報道和不說明採訪方式的報道總數超過52%。
書寫《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一書,周立剛帶着大眾科普的使命而來。書中逐一展現曾經攪動輿論的「質疑」觀點的真實情況,例如畫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問題的再分析,及曹操高陵研究中的學術規範討論等。同時他還通過對10名公開以學術討論的方式表達質疑的學者文章及著作進行整理,將質疑的觀點大體分為五類,分別是:疑冢說、作偽說、陪葬墓說、石虎或曹奐或曹宇說、證據不足說。
周立剛認為,隨着2010至2016年考古發掘的深入,高陵的陵園、陪葬墓、祔葬墓以及晚期祭祀建築的發現,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學要素,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早已蓋棺定論,「曹操高陵真假之爭」已經是過去式,相關的討論和爭議該畫上句號了。
【觀點】學會用自媒體發聲 維護考古權威
對周立剛個人而言,曹操相關研究已經告一段落。此前出版的書都偏學術,周立剛想要更多去做考古科普。目前,他正在寫的是一本完全面向青少年的考古科普書,「這個書不是給大家介紹中國或者世界有多少重要考古發現,而是系統介紹考古工作的全過程、考古相關的各種新知識、冷知識,或者趣知識。」
除了寫作和研究外,周立剛還有一個身份——考古科普類up主,「考古小隊長」的ID名也更廣為人知。
親歷了曹操高陵考古發現在網上引起的熱議,「各種嘈雜聲音充斥媒體,各類人士紛紛站出來『質疑』『反對』,引領輿論方向,讓我們不勝其擾。真正的考古發現完全沒人關注,大家跟看花邊新聞一樣看待中國考古學者付出巨大辛苦的成果。」周立剛認為必須要反擊,而且要用對手的方式去反擊,「你用自媒體發聲造謠,我就用自媒體去反駁。經過很多年的努力,也算是略有一點收穫。至少現在如果有關於中國考古或者河南考古的不實消息,我們有反駁的平台,我們的聲音也能發出去。」
令周立剛欣慰的是,通過這些年的交流互動,大家已經認可了他們的專業度、權威性以及可信度。
而針對目前火爆的AI技術,在周立剛看來,目前對考古研究沒有什麼影響。「大家都知道,AI是靠人類訓練出來的,或者說是用現有知識『餵』出來的。而考古學的研究,是基於田野中發現的一手材料,通過考古學理論方法的解讀,來發現古代社會的各種線索並解答相關問題。無論任何研究,都要有田野材料作為基礎,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各種陶器、銅器、石器,或者各種墓葬、房屋等遺蹟。一個考古學問題的突破,一般不是靠鑽故紙堆(即反覆整理思考已有研究成果),而是靠新發現。」當然,便利肯定會有,只是目前還沒有完全開發和運用。「比如我們要在成千上萬的碎陶片中進行分類、拼對,跟拼圖一樣拼對出一件或者半件陶器,這個很費時間,也很累。如果能夠把每一塊陶片掃描進去,利用AI技術去自動拼對,肯定是一大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