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華教授在《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一文裏提出粵劇傳承應以大專學院為重心;而大專學院開辦的粵劇課程應以一個基本演員訓練作為整個模式的核心,其中包含4項關鍵元素:學生、教師、課程、實習。首先,學院的收生為極重要的一環,收生直接影響學生的質素和水平;其次,教師及其專業教學能力和素質是另一關鍵;第三,由粵劇專業藝術家和學者制訂課程是重要元素;最後,讓學員在實習過程中累積經驗及與業界建立關係。
前年陪伴前輩麥惠文接受記者訪問時,聽他憶述1998年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課程主任,為了收納接受過全面基本功訓練的學生,遂前赴廣州招考廣東粵劇學校的畢業生,第一屆取錄了洪海,其後還有藍天佑、宋洪波、林穎施等;可見早於香港演藝學院開辦戲曲課程的初期,已擔心本地報考者只接受過非正規的社區訓練,水平偏低,於是到廣州招收接受過6年中專訓練的粵劇學校畢業生。招收來自廣州、湛江中專畢業生的做法一直維持至2020年疫情大爆發前。至於本地成長的戲曲課程學員,我認識的有鄭詠梅、鄭雅琪、王潔清、梁心怡、梁非同。其中鄭雅琪14歲曾隨國寶裴艷玲學藝,繼而考入八和粵劇學院,畢業後又進入了香港演藝學院,是長期接受專業導師指導的特別例子。至於其餘3位,少年時期接受非正規的社區訓練,中學階段考入八和學院,其後進入大學讀書,大學畢業後才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由於過了學習的黃金時期才接受系統式訓練,大概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提升水平。
若論背景而言,以第一屆畢業的鄭詠梅最特別。她在1989年入行,報考戲曲課程時已具十年的班齡,更曾參與大班的演出。我在一次訪問裏,曾問她投考香港演藝學院戲曲課程的原因和得益。她說從參加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粵劇班起,到後來跟隨不同的老師,都是獨立的學習,沒有完整的課程。她到學院上課後,開始系統地學習,讓她把過往所學的重新整理,對演出很大幫助。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