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藝團頻訪港 擦亮「文化窗口」
香港正着力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與內地之間的文藝交流亦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斷深化。回望去年,首屆中華文化節在香港圓滿舉行,多個內地一流藝團陸續訪港,以美輪美奐的舞台演出與多姿多彩的延伸活動,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隨後而來的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則發揮出灣區「9+2」城市的協同力量,展現區內豐碩的文化交流成果。
展望未來,更加多面向的兩地交融將為文化藝術創作帶來更多新火花,香港與內地的合製節目有巨大潛力有待發掘,而香港作為國際焦點城市之一,其「文化窗口」作用必將助力中華文化走得更遠。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康文署提供
去年的首屆中華文化節,邀來一大批內地頂尖藝術院團,多個高質節目讓香港觀眾大飽眼福。康文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中華文化節的目標是要透過演藝文化節目弘揚中國文化,以增強觀眾的文化自信與國民身份認同,去年首屆成果亮眼。她透露,去年6月至9月橫跨4個月的時間內,首屆中華文化節匯聚了超過150個來自不同內地省市與香港的藝團,有超過4,000名藝術家參與其中;共舉辦超過250場演出及活動,涵蓋音樂、舞蹈、戲曲、跨媒體、電影、展覽、講座、嘉年華,以及相關的延伸活動,線上線下參與人次逾90萬。其中,甲辰年中秋綵燈會與《多彩華藝》嘉年華等免費活動吸引大量市民參與,而售票節目總票房亦超過八成,成績亮眼。
觀眾反饋熱烈 文化自信提高
「節目反響都非常熱烈,例如開幕的舞劇《五星出東方》與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三打白骨精》皆全院滿座;融入創新元素的本地演出如《大鼻子情聖》入座亦超過九成。觀眾鼓掌都拍爛手掌。」倪淑儀分享,活動後收到的幾千份觀眾反饋和意見調查中,超過八成半的觀眾認為節目可以提升文化自信,並有助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了解;總體觀眾滿意度亦超過九成。
「我們很精心地去策劃整個文化節。」倪淑儀說,剛開始時,會擔心觀眾一看到「中華文化」就有「較為傳統」的刻板印象,於是策展團隊悉心平衡傳統節目與創新元素的搭配,效果令人欣喜。「最重要的標準仍是其藝術水平,我們很強調,吸引學生或者初入門者來看演出,一開始給他們的一定要是高品質的,不然會非常勸退。我們收到很多的計劃書,從中挑選出最好的,除此之外,亦非常重視是否可以做到一些搭配的延伸教育項目。」
傳統技藝吸引 中華文化走入社區
「有藝術家和我們說,以前來參節,好像走江湖,演完就走了,這次的交流則多面很多。例如有互動講座、演後藝人談、大師班等活動,藝人談有時吸引幾百人留下交流。又例如我們還特別安排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和八和會館的學員做工作坊。」倪淑儀說,延伸活動很有益處。「一方面,可以幫助觀眾提升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內地藝術家也在交流後評價香港觀眾水平高——他們不僅安靜看演出,提問也非常有啟發性。整個文化節,我們看重的不只是演出,更是交流。」
文化節亦策劃了多項公眾活動,嘗試助力傳統文化走入社區。例如在沙田舉辦的《多彩華藝》嘉年華,除了安排現場選段演出外,還設計了「喜」動圖書館、文化攤位等一系列活動,與眾同樂。「我自己的觀察是,很多攤位,例如糖人、書法、髮簪製作、民族服飾等等傳統技藝的展位,都很受觀眾歡迎。當中我們也安排了藝團的演出,例如《五星出東方》的舞者們就說,以前從未試過在商場中演出,那種感覺很親民。活動吸引了很多市民來參加,連周圍的食肆都和我們說好久沒有試過這麼多人流。」倪淑儀笑道,「我總覺得,傳統文化需要多些進社區,市民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倪淑儀分享道,去年文化節的一大成果是成功舉辦了逾20場免費的「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吸引了7,000多名師生及社區人士參與,親身體驗中華文化。「這個活動是免費的,如同播下種子,讓學生們可以看公開綵排,或者特定的專場。他們印象很深刻,比如舞劇《花木蘭》,我們訪問老師和學生,他們會覺得,在學校學《木蘭辭》很扁平,現在看到演出,舞台、燈光、舞者帶來的視覺印象,讓他們很感動。」
聯動大灣區 合製節目有潛力
除了中華文化節外,去年由香港擔任主辦城市的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亦收穫亮眼成果。藝術節在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共舉辦770場現場演出及交流活動,另有70多個線上節目,有超過14,000位本地及內地藝術界人士參與,並錄得超過216萬觀眾人次,瀏覽人次則高達約4,600萬。
康文署高級經理(文化交流)魏詠茵介紹道,去年藝術節特別呈現6個香港與大灣區內藝團或機構合作的節目,包括開幕節目《聲音河流》、音樂與跨媒體作品《樂動·舞界》香港篇、《港浪音樂會》、粵劇電影《白蛇傳》、2024珠港澳合唱音樂會《我唱我歌》和舞劇《詠春》特別版,平均入座率達94%,吸引逾17,000名觀眾入場,其中《聲音河流》更錄得260萬人次觀看節目直播,充分體現了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在藝術上深度交流的成果,亦讓人看到未來合製節目的潛力。
「比如《詠春》的特別版,除了加入林子祥演唱的主題曲外,香港指揮家馮嘉興還率領本地樂團The Symphonic Pops進行現場伴奏,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生黃丹洋也參演其中。深圳方就和我們說經過特別版後感覺演出本身有提升,以往他們已經演出了超過200場,但音樂都是用錄音,這次嘗試現場音樂伴奏,音樂起伏、情緒帶動,感受都深很多。而香港指揮也說,這次的樂譜是他自己與《詠春》的作曲家一路交流後做出的管弦樂版本,現場演出時還要和舞者們配合,即時調整樂隊,所有的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與機會。」魏詠茵說,這些經驗也將助力未來的巡演,「我們知道在歐洲,這種類型的舞劇很多都是live music,《詠春》這次嘗試了以後,也可能會運用在未來的巡演中;我也聽他們提起,以後回到內地演出,也有可能繼續邀請香港的樂團去參加。」
魏詠茵認為,幾地的藝術家如果有機會可以聚在一起溝通與交流,很多新想法就可以「撞」出來。「這次大灣區藝術節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未來我們也希望可以在大灣區找到更多合作夥伴,一起製作高素質的節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