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求籤已成為一種春節文化。 作者供圖

陳復生

每逢農曆正月,許多人除了喜歡到寺廟祈福許願外,也愛求籤問卜,漸漸形成一種春節文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內地及海外皆享負盛名,很多善信甚至海外遊客,都專程來向仙師求籤,而黃大仙一向以「有求必應」見稱。

人們對於未來往往充滿好奇和疑惑,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利用各種占卜,希望對未知的人生得到提點和啟示。對這方面甚有研究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楊永安博士稱:「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占卜的文化,例如龜卜、占夢和扶鸞等等,占卜在各國的古老文明早已存在,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去表達,例如提到的龜卜,昔日來說龜殼和各種動物的骨,主要是用來燒的,從裂開的情況而預知神靈想顯示的信息。」

中國古代已經有骨卜、蓍草筮卦,相傳在唐代,有方士用49枝細竹片來占卜吉凶,開始了求籤的習俗,後來許多神廟、宮觀和寺院,已非常流行求籤。而香港的善信,都喜歡在新正頭來到黃大仙祠求籤——過去一年,香港和全世界面對不少挑戰和困難,究竟在蛇年又會怎樣呢?我們在攝製電視紀錄片集《緣繫香江百載情》的時候,亦誠心向仙師求得9號籤 (上吉),籤文意思是要大家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關於求籤,有些人的心態頗奇怪,由於不想求到不好的籤,所以寧願不求籤,其實求籤的人,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呢?且聽嗇色園監院李耀輝博士解說:「有些人求了一支不好的籤,便擔心很久,其實不用擔心,遇上不好的籤語,自己作福、自己補回,人的命運是一個循環,月有陰晴圓缺,就算你如何好運,也會有日食時候,會有遮蓋光芒的時候,問題是你自己所做的事,是要為人群服務——回饋給神。」

《道德經》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有時互相依存,有時互相轉化,無論求得什麼籤,只要我們能夠用平常心對待,以不變應萬變,自然可以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