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來臨,昨日不少情侶到灣仔利東街打卡。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情侶留住美好時刻。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港大市場學助理教授黨矗。 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港學者研網戀平台數據 揭個人信息愈多愈易「出局」

愛情的滋味,總是讓人難以捉摸。當今社會科技發達,尋找伴侶也被演繹成數據配對的學問——那正是交友網站高效運作的關鍵。香港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黨矗最近針對網戀平台信息匹配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偏好差異非常普遍,用戶如果執着於「夢中情人」的理想條件,很可能使自己錯過了真正適合的「真命天子」。同時,平台中的個人信息也非愈多愈好,詳細的自我介紹反而會令篩選過早出現,降低配對成功率。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在網戀平台運作上應設置分階段披露機制,讓用戶能隨着互動一層層解鎖更深入信息,及在重要特質上加權處理,提升推薦的精準度。●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一年一度情人節又到,近年網上交友平台成為不少人實現愛情的工具,但這些平台均面對用戶偏好差異、匹配效率低等諸多挑戰。專注計量市場學的黨矗,與香港中文大學及澳門大學研究人員以內地大型交友網站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探究信息於平台匹配中的作用,揭示用戶選擇如何受影響,研究結果早前已在《資訊系統研究》發布。她日前對香港文匯報分享說,有關發現不僅對使用者個人幸福有意義,對平台優化亦有實際價值。

篩選過早出現 降成功率

黨矗的研究表明,偏好差異(preference mismatch)是阻礙匹配成功的一大原因。她解釋,每人心中都有對理想伴侶的定義,稱之為「夢中情人」(Mr/Miss Best),例如數據顯示,男性普遍偏好身高較自己矮約10公分、年輕貌美的女性,而女性則更偏愛比自己高20公分、有經濟實力或價值觀契合的男性。這種「最萌身高差」和理想化標準的偏好差異,往往造成雙方選擇分歧,致令匹配成功率降低。

實際上,生活中真正與你攜手一生的「真命天子」(Mr/Miss Right),大多不會符合所有理想條件。所以若平台過度展示理想化信息,就會加劇高標準篩選,忽略實際相容性。

與一般人以為信息愈多有助進行明智選擇不同,黨矗的研究顯示,在網戀平台上過多信息可能會有降低配對成功率的反效果。她解釋,當平台中的自我介紹過於詳細,用戶瀏覽完整檔案時,容易基於一些次要特性過早淘汰潛在的合適的對象,例如沒養過寵物的女性或會因對方喜歡養寵物而放棄匹配,而實際上她有可能在日後交往過程中逐漸接受甚至喜歡寵物。

同樣,男性用戶或因對方收入較高而感壓力,選擇放棄潛在合適對象。黨矗指,在實際伴侶的相處,「許多偏好或成見可隨交往深入而改變。過早的篩選紅線,讓用戶錯過真正的幸福。」

倡初期只展示年齡所在地價值觀等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提出「分階段信息披露」的建議。黨矗指,網戀平台可於初期只展示年齡、所在地與生活目標等基本屬性,讓用戶基於核心條件作選擇,並隨互動深入逐步解鎖更多詳細信息,例如興趣、性格與生活細節,此種設計可有效減少因不重要的細節而錯失潛在伴侶的情況,讓人們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匹配因素。此外,平台還可加入「相容性權重」,優先推薦偏好重合度高的對象,而非單純依賴熱門標籤,及透過用戶註冊時詢問其重視的特性(如價值觀、生活目標等),提升推薦的精準度。

男多廣撒網 女一旦回覆好事近

此外,在網戀平台上,男性傾向「廣撒網」,發送大量提案,但目標往往與自身條件不符,女性則顯得更謹慎,會篩選出小量提案,但一旦選擇回覆,匹配成功率更高。黨矗認為,這種行為模式的性別差異,也值得平台調節其算法,如可針對男性用戶幫助他們提高提案質量,減少無效匹配,對女性用戶則可優化推薦策略,讓她們更快找到符合期待的高質量匹配對象。

黨矗和團隊下一步正探討網戀平台中信息種類的重要性,試圖找出哪類信息對匹配更關鍵。她解釋,這有助平台根據不同用戶需求作個性化設計,讓其選擇展示最想突出的特點,例如有些人想強調運動愛好,有些人更想展示烹飪技能,另一些則傾向讓別人了解收入水平或工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