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研究小組部分成員。城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科技飛速發展,電訊和網絡詐騙問題日益嚴峻,犯罪團夥利用新興技術和老練話術設計詐騙陷阱,令受害人蒙受巨大的金錢損失及精神傷害。為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劉肖凡及團隊,與電訊供應商中國聯通攜手,以創新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核心,構建網絡情報系統,透過一系列先進算法與工具,對最新的行騙手法作出預警,構建全球詐騙案例資料庫,提升巿民警覺性。該項目去年在內地已取得初步成果,對詐騙手段分析效率遠高於傳統人工方法。團隊亦已於香港開展工作,藉多模態數據,甚至可較警方早兩三星期針對新型詐騙發出預警,又計劃與香港本地電訊運營商合作推廣,務求進一步打擊犯罪團夥。 

截至2024年11月,香港警方共錄得40,470宗詐騙案,較之前一年同期上升8.7%。全球因為詐騙引致的損失金額高達1萬億美元,整個亞洲地區因詐騙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全球總損失的67%,涉款達5.4億港元。

劉肖凡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現今犯罪形態發生了顯著變化,隨着支付方式的電子化,傳統的偷盜搶劫大幅減少,但電訊詐騙案件卻日益增多,成為當今全球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蒐社媒新聞紀錄 析模擬案件

有見及此,城大與中國聯通於2023年推出「科技引領,聯通全球: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反詐治理中的新實踐」項目,發起人劉肖凡表示,城大長期致力於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互聯網、暗網及虛擬貨幣市場中的人類行為,而是次項目由中國聯通提出合作意向,雙方在互聯網負面行為分析,以及網絡安全領域各自深耕多年,積累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

在城大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周樹華、副教授蔣莉、助理教授王小輝,北京師範大學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教授吳曄、許小可支持下,團隊組織投入博士研究生和研究助理開展工作,並於去年完成第一期目標,構建一套情報系統,並開發出一系列先進算法與工具。

劉肖凡與中國聯通合作的反詐騙研究獲世界互聯網大會評選為十三個精品案例之一。 城大圖片

劉肖凡介紹,該情報系統主要通過實時收集和監測社交媒體、真實詐騙事件紀錄及新聞數據庫,結合大語言模型(LLM)識別新型詐騙手法,再總結其特點,從而建立全球詐騙案例資料庫。系統還運用媒介心理學理論深度分析詐騙案件,精準刻畫詐騙犯的行為模式、修辭策略及受害者的心理特徵,以提升社會對詐騙的防範能力和公眾認知水平。

針對香港情況,團隊開始定期搜羅本地十大熱門論壇中與詐騙相關的內容,通過大語言模型進行閱讀與分析,從碎片化的對話中整理出有條理的詐騙手段。由於大語言模型具備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能處理多模態數據,因此成為了該項目的重要輔助工具,讓團隊能及時掌握詐騙動態,甚至比警方更早兩至三星期發出預警。劉肖凡認為,僅依賴警方辦理的案件去掌握新詐騙手段並不足夠,因為有些受害者不想報案,導致警方對詐騙手段的掌握有所延遲。不過,許多市民會在社交網絡上吐槽自身被詐騙的經歷,因此通過人工智能實時監測社交媒體,就能有效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助內地電訊商精準過濾詐騙電話

他表示,項目此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對新型詐騙手段的分析效率已遠高於傳統人工方法,發出多次預警。另基於精準預警,相關技術也成功協助內地電訊公司更準確攔截大量潛在威脅,「電訊公司有時會錯誤攔截非詐騙電話,影響市民體驗感;但隨着技術進步,中國聯通詐騙電話過濾系統在2024年精準度提高40%,誤報率則下降50%。」同時,團隊又聯合中國聯通在內地發送了15億條公益短信,舉辦近4,000場反詐宣傳活動。

是次項目於去年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獲選為「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劉肖凡表示,未來團隊將針對詐騙的各個環節,開發更加精準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加強社會預防和打擊詐騙的能力。

各環節針對性防騙 縮小信息差堵漏

自2013年起,劉肖凡即專注於社會網絡分析和虛擬貨幣反洗錢等領域的研究,與內地執法機構展開多項合作,今次與中國聯通合作開展反詐治理研究,正是其研究方向的延伸。目前,項目組已與金融業、執法機關及監管機構展開交流,劉肖凡透露,下一步計劃將大眾傳播學、媒介心理學、傳統大數據分析和大語言模型等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相結合,針對詐騙的各個環節進行技術對策的研發,目標是實現更高效的詐騙預警、預防以及即時制止。

對有部分內地生來港讀書時不幸墜入電話詐騙陷阱,劉肖凡認為,電話詐騙令不少內地學生中招,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香港的法律與執法環境不熟悉,容易因兩地信息差而受騙,「例如有人假冒香港入境處致電內地學生,聲稱其有入境問題。本地人通常不會輕信,但內地學生可能因不熟悉情況而上當。」

了解用戶習慣 投放反詐資訊

針對這一現象,劉肖凡表示,現代的宣傳推廣方式強調深耕用戶與需求導向,「要了解用戶流程、精準對接目標群體的信息獲取習慣,才能更高效地把反詐知識傳遞給有需要的人。」其團隊計劃運用算法的力量,制定個性化反詐宣傳方案,通過內地學生常用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

他舉例說,現時小紅書很大程度上已取代百度成為內地主流搜索引擎之一,眾多內地學生來港前,都會在小紅書上搜尋各類資訊。因此,與小紅書上的升學賬號合作發布反詐內容,就可幫助學生熟悉常見詐騙手法,縮小本地學生與內地學生的信息差,有望降低他們受騙風險。

反詐宣傳活動有助預防騙徒利用信息差犯案。圖為警務處於去年12月14日舉辦全城反詐嘉年華。資料圖片

劉肖凡提到,香港各大學校都有內地學生聯誼會,他本身亦是理工大學「中國內地學生協會」的創會會長,希望可以利用這些最直接的觸達渠道,向即將來港升學的內地學生進行反詐宣傳。他強調,信息差是不法分子行騙的主要手段,針對性宣傳能有效提升弱勢群體的防範意識,為社會提供更安全的網絡環境。

指漏洞層出不窮 反詐政策須加辣

劉肖凡的團隊在「科技引領,聯通全球: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反詐治理中的新實踐」項目取得初步成果後,下一步是希望透過與香港各界合作,影響特區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以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的反詐能力。

劉肖凡的團隊在與電訊公司和警方合作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詐騙行為是利用電訊網絡設計或管理上的漏洞而進行,例如來電顯示名稱服務,允許接收方的顯示屏上顯示來電者名稱,而非電話號碼,故其中一種典型的詐騙手法就是利用這一功能,偽裝顯示其他來電者的名稱,以獲取接收方的信任。

標準寬鬆 短訊「無#」難辨真假

劉肖凡特別提到,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雖已提醒公眾,只有「#」開頭的短訊,才是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但沒有「#」號又未必是假,巿民並不清楚未有以「#」開頭的名字到底是真是假。這些情況反映出本地對電訊商的管理方式相對寬鬆。

相比之下,內地的通訊管理部門擁有更強的監管權力。「香港長期以來受益於自由市場體制,但在涉及全港市民的公共利益問題上,政府部門也許可以將天秤更傾向於公眾的一方。」

因此,劉肖凡的團隊正籌備與本地電訊商和執法部門合作,並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影響不同政府部門制定更嚴格的政策,提升本地電訊網絡、互聯網和金融業的防詐漏洞管理,「要展示強硬的姿態,呼籲基礎設施供應商切實執行防詐騙工作,堵塞漏洞,從源頭上減少詐騙的發生」,而加強政策的嚴謹性和執行力度,將對本港整體反詐騙能力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相關報道:

文匯記者親歷電詐:騙徒「作故仔似層層」 私隱資料竟全說中!(反詐系列第三輯)

(有片)只需六步就能騙到你的錢!深度揭秘詐騙「犯罪王國」(反詐系列第二輯)

(有片)一張照片就能騙走你的錢!香港黑市2.3萬兜售AI換臉技術(反詐系列第一輯)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