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茉瀅、莫楠)假冒官員的電話詐騙持續威脅香港社會,不少高學歷的港漂內地學生,因不熟悉本港環境慘成騙徒目標而損失大量金錢。不法之徒無孔不入,早在詐騙電話響起之前,騙局就已經開始。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先後親身接觸到兩種典型詐騙手法,包括收到自稱內地電信管理局職員的騙徒來電,對方不單掌握了記者的名字、身份證號碼及電郵地址等多項個人資料,要求確認身份及配合調查的語氣更是嚴肅認真,甚至鎮定地向記者提出可將談話內容錄音再向警署確認,對不了解騙徒套路的人來說可謂相當「真實」。
據特區政府資料,去年共錄得318宗涉在港內地學生的電話騙案,騙款達2.3億元,大部分涉及假冒公職人員和官員;今年至今亦收到16宗該類個案,涉款近2,000萬元,其中1宗損失超過900萬元。
有八成受害人是首年來港期間中招,可見騙徒是看準內地生初來乍到、人生路不熟的信息落差,透過嫺熟的手法,包括以受害人的個人資料掌握其心理以作詐騙。
假電信局:你的卡傳送詐騙信息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有親身經歷,接到一通詐騙電話,對方以普通話自稱為內地武漢市電信管理局人員,稱正與香港警方聯手打擊詐騙案。對方一開始便能準確說出記者的姓名,但因其發音略顯奇怪,記者懷疑其只掌握相關拼音讀出,遂反問對方記者姓名具體是哪個中文字,對方隨即轉移話題,改為說出記者的電郵地址與身份證號碼資料以確認記者的身份。

其後,他指控記者的內地電話卡被舉報傳送詐騙資訊。當記者否認曾有內地電話卡時,他即不停反問記者,又聲稱該電話卡登記資料與記者身份資料完全一致。當記者提出或許有人盜取記者的身份信息時,對方立即以嚴肅語氣要求記者配合調查,又強調事件會有嚴重後果,試圖施壓。

當記者質疑他為何自稱是內地電信局職員卻使用香港8位數字的電話號碼致電時,對方故作鎮定地回應稱:「若不相信可將談話內容錄音,再向警署確認。」當記者表示會錄音時,他又轉移話題,圍繞電話卡展開「調查」。最終記者掛斷電話,但詐騙團夥仍窮追不捨,多次用不同號碼致電企圖繼續其騙局。
假公安局:索取銀行賬號及密碼
根據警方騙案警示,此類騙徒下一步便會轉駁至偽冒的內地執法人員指控市民干犯洗黑錢,並索取銀行賬號及密碼或要求轉賬進行騙財。
有來港讀書多年、曾參與在港內地學生組織的內地畢業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與本地人心有防範不同,剛來港不久的內地生並不知道騙徒能從不同途徑獲取其個人資料,當接到電話對方能準確道出自己姓名以至身份證等,第一印象已有較大機會信以為真。
他又透露,近年內地學生及家長群體出現一些關於出外升學匯款的討論,由於一般個人外匯額度為每年5萬美元(約39萬港元),而負笈境外的留學生若提供學校錄取通知、學費或生活費繳費等證明材料,則可在不佔用上述額度下匯款出境。網上亦有人提出,可利用此灰色地帶安排大額外匯離境。
內地生多家境佳 遇權威心虛服從
他認為,部分剛來港的內地生或受這些說法影響,當遇上偽冒內地執法人員以嚴肅且權威語氣指控以至恐嚇時,容易出現心虛繼而盲從對方,致令他們更容易上當受騙。
香港教聯會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身處異地的內地生對香港環境欠熟悉,當接到冒充內地或特區政府官員電話或信息時,往往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進而陷入詐騙陷阱。
他提到,騙徒難以掌握本地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但來港升學的內地生,除少數人獲獎學金,普遍內地生的家境較佳,詐騙分子或會瞄準這個群體的經濟實力,針對性地進行詐騙提高成功率。他建議特區政府及各大學,以更具體的騙案例子作素材,於內地生圈子中進行宣講教育,提高防騙意識。

騙徒扮教資會 套取內地生個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為配合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多先後放寬非本地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兼職限制,增進他們在港工作的親身體驗和認識。不過,同時亦出現針對非本地生對本港社會不熟悉且求職心切的弱點而設的網上兼職騙局,香港文匯報早前接獲內地生相關求助,揭示有騙徒偽冒香港教資會(UGC)以至國家教育部的網站,以「解答課題獲取報酬」作招徠,成功騙取事主身份證、銀行卡以及電話號碼等重要個人資訊。

香港文匯報早前接獲求助,指網上有使用教資會標識的賬號發布廣告招攬內地生擔任兼職,聲稱學子可用知識解答課題獲取報酬及幫助在校生提前融入感受工作實習環境云云。
以網上兼職為餌
該求助學生表示,一開始是騙徒通過社交平台私信,詢問她是否有興趣做兼職,對方自稱是教資會人員。隨後,對方以在線答題可獲取教育基金為餌,給出聲稱是教資會及國家教育部網站連結,學生初時信以為真,於是在平台填寫內地身份證、銀行卡以及電話號碼等信息註冊賬號。
受騙學生愈想愈對事件起疑,因此透過室友於社交平台向香港文匯報查詢。經詳細了解及向教資會確認後,記者證實該網站屬於偽冒,說明同學已墮入騙局。教資會其後亦就偽冒網站發聲明,提醒市民應保持警覺,切勿登陸可疑網站或提供個人資料。對於曾向可疑網站提供個人資料的市民,應盡快向警方報案。

記者隨即回覆求助學生並提醒他報警備案,不過對方指自己並未有進一步在該網站充值,沒有實際經濟損失反而成功提現了50元人民幣,認為不用報案。
值得注意的是,同類騙案過去亦時有發生。受害人成功提現後往往會對騙徒深信不疑,進一步陷入騙局,透過交保證金、開通會員、參加培訓等手法遭騙取金錢。
此外,騙徒已掌握了受害人的各項個人資訊,更容易藉偽冒身份博取其信任,隨時成為下一次更有針對性、更複雜騙局的伏筆。
擬來港讀博 「香港還是很安全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什麼?有電詐?太可怕了,嚇得不敢去了……」身為編劇的小帥(化名)近來有意赴港繼續深造,聽記者提及香港高校內地生頻頻遭遇電信詐騙一事很是震驚,或許是受到前不久「星星事件」的影響,她下意識發問:「這個電詐是直接去緬北嗎?」不過待看過相關報道後,小帥心情略為平復,說雖然還是會對赴港讀書後的境遇趕到擔憂,但是並不影響她赴港的計劃,「會通過當地的朋友去了解資訊,最重要是掌握一些香港普法宣傳的渠道,並加入當地社群,去關注一些本地新聞和推送,以防上當受騙。」
「還沒到『去』的程度,得考試。」小帥目前計劃來港跨專業讀博,在她看來,香港高校的專業設置比較前沿。而香港博士生的豐厚獎學金,以及個人對香港文化的喜愛,更堅定了她的這個選擇。對香港高校內地生頻頻遭遇電信詐騙一事,小帥起初並不知情,聽到記者提起後感到震驚,又直言要為赴港讀書做好防詐騙準備是她從未想過的事。
在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後,小帥認為類似事件的確會令她感到擔憂,但對她赴港讀書的選擇影響不大,「因為各地都會有詐騙事件,香港還是很安全的城市。」
曾經受騙 擬深入了解本地
說起電信詐騙,小帥曾有過親身經歷。「是在內地,我研究生入學的時候。當時因為處於信息繭房,孤立無援,沒有獲得正常的支持和幫助,周圍的人際環境也很複雜,才會被詐騙分子抓住心理,導致上當受騙。」
小帥表示,如果未來她順利赴港深造,遇到類似情況會第一時間報警。同時,在小帥看來,「電詐的核心是製造信息繭房,單方面控制受害者。而正向的人際環境會讓受騙者被拉出詐騙框架,讓受害者獲得更多支持。」基於此,小帥未來會多多通過在香港的朋友了解資訊,掌握香港的普法宣傳渠道,並加入當地社群,關注一些本地新聞和推送,以防上當受騙。
小帥表示,對於有計劃送孩子前往香港讀書的內地家長,也應提前了解如何獲取香港的資訊和生活方式,掌握法律法規和應急措施。同時增強孩子粵語和英文的學習,方便他們在當地的溝通和生活,讓孩子有規避風險的意識。

相關報道:
(有片)只需六步就能騙到你的錢!深度揭秘詐騙「犯罪王國」(第二輯)
(有片)一張照片就能騙走你的錢!香港黑市2.3萬兜售AI換臉技術(第一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