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經過21小時,神舟五號順利返航,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五號的成功不僅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也展示了中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巨大進步,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
載人飛船是技術要求最高、系統最為複雜的航天器之一。從 1992 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僅用了11年時間就突破了載人航天技術,發達國家在進行載人飛行之前,發射十餘次無人試驗飛船,而中國只進行了4次無人飛行試驗,在世界航天史上堪稱奇跡。
中國的神舟飛船研製起點高,直接從國際第三代飛船開始研製,飛船研製人員通過大量的驗算和反覆論證,大膽提出技術大跨越思路,跨過從單艙到多艙的歷程,確立了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
神舟載人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用於天地往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載人航天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及鮮明的中國特色,採用三艙一段設計,即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國外的載人飛船都是單人單艙或單人雙艙飛船,活動空間狹小,我國神舟飛船直接採用多艙組成的飛船,航天員既可以舒服地在艙內工作,又可以離開座椅,通過艙門進入軌道艙內,進行各種科學試驗活動,國外的飛船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艙返回地面,而軌道艙則變成太空垃圾。我國神舟飛船具有留軌的能力,還可以借助太陽能在太空中工作半年以上,像衛星一樣繼續在軌道上執行空間試驗任務。
載人航天是為太空旅行做準備
對於宇宙和外太空的探索一直就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目標,人類進入太空是更為直接的對宇宙的探索。如果有了人在太空活動,可以充分發揮人的智慧與技能,解決無人在太空活動的航天技術上一些難題:例如在科技方面,載人航天技術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多個領域的成就;發展載人航天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載人航天的發展能更好地開發太空資源為地球人類造福。
載人航天是人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人類轉移到其他星體居住和生活,開發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間,首先要做的是到太空旅遊,先看看神秘的太空,怎麼把人類送上天,人類可以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並在太空中生活工作,這就是載人航天。航天員所乘坐的航天器就是載人航天器,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長時期在太空生活,必須要突破一些技術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研製出推力足夠大、可靠性極高的運載工具;第二個難題是獲得空間環境對人體影響的足夠信息,了解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條件並找到防護措施;第三個難題是可靠的救生技術及安全返回技術。
神舟五號任務中,作為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的角色至關重要,他於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並在太空中飛行了21個小時,不僅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也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這一次成功飛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激勵了無數人投身於航天事業。
致敬我們的航天員!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今年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