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中山大學研製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雲」近日向媒體開放,中山大學表示,科考船「珠海雲」及中山大學極地破冰船希望與香港高校合作,共同開展海洋科考、極地研究。當今全球科技競爭,規模化、有組織的科研活動,正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成世界少有的大科學裝置集群、且皆在「一小時科研圈」內,促成「大裝置+大實驗室+大研究中心」的創新格局。香港要瞄準這一新趨勢,主動與大科學裝置對接、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對接、與灣區產業轉化基地對接,全力成就「一小時科研圈」,擴大香港研發優勢、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中國造的全球首艘無人科考船「珠海雲」,屬於廣東中山大學與珠海市共同建設的高層次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南方海洋實驗室。據介紹,該科考船已完成21次任務,包括大灣區綜合科研考察、仿生魚實驗和水下機器人測試,未來「珠海雲」將與港澳高校合作,在灣區開展更多深海科考項目。中山大學並擁有內地高校中首艘極地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該船今年北冰洋科考實現北極高緯度中央區無人無纜潛水器冰下自主觀測,中山大學表示未來會考慮與香港高校合作,共同開展極地研究。
擁有國際一流的大科學裝置、大型科研儀器及設施的灣區內地科研機構,主動邀請香港高校共同開展科研,這將極大地提速香港基礎科研能力和產業化速度。對此,政府及本港高校要高度重視、主動對接,把握住灣區基礎科研大提升的這波機遇。
一是主動與灣區大科學裝置對接。大科學裝置是基礎研究的策源地,並可在產業化上「沿途下蛋」,目前灣區已形成「灣區一小時大科學裝置集群」,包括東莞已建成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建的阿秒激光裝置、正推進前期工作的第四代衍射極限同步輻射光源南方先進光源;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建高重頻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已建成有40個自動化功能島台的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江門則有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探測器,明年8月正式運行取數;香港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則剛投入使用等。目前香港城市大學在對接大科學裝置上已先行一步,在東莞設立了中子散射應用物理研究中心。政府有必要促成更多高校及科研機構與內地大科學裝置對接,實現依託大科學裝置提升科研及產業化速度的創科新範式轉型。
二是推廣理大在太空領域貢獻國家的經驗,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政府已展開籌備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的工作,將在此研發平台下成立新研究中心、參與國家嫦娥八號任務,這類行動政府要快速推進、全力支援。
三是主動對接灣區產業化基地。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擁有價值6億元人民幣的大型科研儀器裝備,包括廣東省最尖端的800兆核磁共振波譜儀等,香港理工大學今年下半年進駐中山藥創院孵化器,在創新成果轉化上開展合作,正是香港研發與「灣區智造」結合的新探索。目前深中通道等開通正令灣區「一小時科研圈」漸趨成形,香港要主動作為,成就「一小時科研圈」,加快建設全球創新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