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低碳減排國際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重點任務時提出要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此間權威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安國俊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要求,中國應進一步發揮綠色金融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牽引作用。其中,香港具有獨特優勢,大有可為,尤其是在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投資國際合作,有效吸引海外投資者方面,香港可獲得更多發展機遇,發揮更多作用。
安國俊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投資的國際合作,有效吸引海外投資者。可以推動香港綠色金融離岸中心建設,豐富離岸市場金融產品,引導綠色資本開展跨國投資,保持上海自貿區、深圳自貿區、海南自貿港(區)、陝西自貿區等與國際自貿港、金融中心的互動對接,加強內地金融市場吸引國際投資者及管理的能力,為綠色低碳企業、技術提供多元化支持。
安國俊說,2020年12月,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可持續及綠色交易所「STAGE」,成為亞洲首個可持續金融資訊平台,並致力成為區域內領先的可持續及綠色金融產品資訊樞紐。香港交易所將隨市場發展逐步開發STAGE資訊平台,並考慮擴大其覆蓋範圍,以引入更多資產類別和產品類型,例如與可持續性相關的衍生產品或ESG相關的指數產品,以及其他可持續和綠色金融產品。2022年10月,港交所推出國際碳市場交易平台Core Climate,旨在將資本與香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其他地區的氣候相關產品及機遇連接起來,通過信息披露、產品創新為相關機構參與碳市場提供了廣闊平台。
通過合作推動標準趨同 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
亞太地區可持續及綠色金融產品近年的增長可觀,包括綠色債券的發行,為從事綠色和可再生技術行業的前沿公司開闢來港上市的途徑,建立資本市場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更好履行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香港在推動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此,安國俊指出,香港還可以發揮ESG信息披露和綠色投資原則的作用。完善上市公司以ESG報告信息披露環境制度,ESG表現已經逐漸成為投資者衡量企業投資價值及社會責任的重要維度,也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安國俊認為,香港在此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國際合作推動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方面的趨同,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培育多層次的綠色投資者,發揮中國在綠色金融市場的引領作用,助力資產管理者推進綠色投資。今後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責任投資、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動可持續發展大有可為。
安國俊建議今後應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結合綠色產業目錄,修訂完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氣候債券、氣候基金、綠色技術的界定標準,建立PE/VC的綠色標準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創新安排,加強金融機構的責任投資能力建設,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協調發展,有效促進跨境投資。
倡設中外合作綠色基金 鼓勵技術創新
安國俊還指出,隨着全球化快速發展,城市污染和資源短缺的壓力日益突出,全球市場對於綠色低碳的國際投資以及環境社會責任的承擔日益關注。無論是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還是滙豐銀行、摩根大通等商業金融機構都已經調整與煤炭和化石能源相關的融資政策。達峰和減排需要大規模投資,各個國家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適應並減少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在有效吸引海外投資者方面,安國俊指出,香港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她建議,鼓勵設立中外合作的綠色基金,發展政府引導基金、金融機構、國內外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主體、可以有效發揮引導作用,對境內外機構參與綠色低碳技術市場予以支持,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和企業海外投資、自貿區(自貿港)發展有效銜接,推動綠色投資、綠色技術推廣及國際合作的進程。
安國俊還建議,可以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產品和市場的認可與參與度,包括支持離岸市場豐富人民幣綠色金融產品及交易、支持建立人民幣綠色海外投貸基金、鼓勵境外機構到境內發行綠色金融債券、鼓勵使用人民幣作為相關活動的跨境結算貨幣等。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低碳化建設,推動氣候減緩和適應項目在境外落地,將「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投資有效結合,推動金融機構在海外投資中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及相關工作。「在這些方面,香港都有獨特優勢,並且大有可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