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今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中央不斷推出惠澳政策,促成澳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在中央和祖國內地的鼎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協力奮鬥,共同譜寫出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新篇章,更使澳門日益成為綻放在祖國南海之濱的盛世蓮花。

最大的惠利莫過於適宜的政制,最好的保障莫過於穩定的環境。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自此,「一國兩制」開始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澳門也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25年來,憲法和基本法為澳門確立了牢固穩健的憲制秩序,澳門也順利進行了六任行政長官選舉和七屆立法會選舉。《維護國家安全法》的制定與修訂、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與運行,都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保障了澳門的穩定發展。

如今,在中央的授權和支持下,澳門已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穩定的經貿文化關係,澳門參加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數量也增至190多個,並獲得147個國家和地區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已連續舉辦六屆部長級會議。澳門在祖國與葡語國家間的「超級聯繫人」作用愈加凸顯。

CEPA等協議提振經濟

25年來,內地經濟騰飛為澳門發展帶來廣闊機遇,國家惠澳政策也為澳門加注了強勁動力。特別是《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等國家重大舉措的陸續出台,更賦予澳門一次次重大發展契機。

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澳門GDP由1999年的65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47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接近5%,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得益於中央惠澳政策的大力支持,過去的25年,也成為澳門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高的時期。如今,澳門經濟發展日趨多元,「旅遊+」融合業態快速發展,國際大都市「金名片」越擦越亮。

民政繫民生,民生連民心。25年來,中央政府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對澳門給予全力支持。澳門特區政府也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提高了養老金、失業救濟金等社會保障待遇;加大了對教育和醫療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加強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城市的運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回歸前,澳門經濟連續四年負增長,失業率超過6%。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採取「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施政方針,將提振經濟和促進就業作為重要任務,有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2012年以來,澳門總體失業率多年保持在2%以下,總體就業人口月收入中位數由1999年的4920澳門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萬澳門元。

橫琴雙向奔赴 新區蘊生機

如今,澳門民生福利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平均預期壽命從1999年的77.9歲提高至2023年的83.1歲,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長期保持和諧穩定局面。

如果說中央惠澳政策是一道持續的光束,那麼,「琴澳一體化」建設,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色彩之一。15年前,在中央高瞻遠矚的擘畫下,嶄新的橫琴應運而生。它也成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台。

從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到澳門輕軌橫琴線,隨着琴澳兩地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強、體制機制「軟聯通」持續推進,往來兩地越發便捷暢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成立3年多來,橫琴與澳門「雙向奔赴」一體化發展,持續為澳門發展激活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澳門新街坊」是粵澳兩地合作建設、首個為澳門居民建設的綜合民生工程,截至8月底,已被認購超1300戶,不少澳門居民搬進新家。如今,隨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越來越多澳門創業者在橫琴,乃至於整個大灣區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