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年好多戲院都流行玩神秘場,顧名思義,就好像盲盒一樣,你入場之前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入場通常是一部即將上畫的電影。
流行了差不多一年的神秘場,最喜歡的是嘉禾院線,他們的海報會有提示讓你猜猜是什麼電影,有神秘感之外仲有得玩,碰巧上星期看到的是即將上演的一部新電影《女兒的女兒》,因為見過台灣的影評人聞天祥先生推薦,完全沒有考慮便買飛入場,幸好一如所料,銀幕播放也是這套電影。
我對台灣這個女導演完全沒有認識,這部電影在香港亞洲國際電影節的時候不算特別搶鏡,記得很多部電影戲票都很快售罄,這部是相對較慢的一步滿座,可能因為港產片《破·地獄》《寄了一整個春天》《爸爸》這幾部電影的吸引力把《女兒的女兒》比下去,然而筆者料其後勁會強。
電影中張艾嘉的表現,當然是最精彩的,筆者還未看鍾雪瑩在《看我今天怎麼說》的表現,但張艾嘉的那種收放自如,完全展現了媽媽、女兒兩種身份重疊的對比和特點,當她回顧年輕時候的生活,在熒幕中,我們看到張艾嘉這個角色由怎樣照顧媽媽和對兩個女兒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對待方式,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立體的母親角色的對比。
但當電影去到後半部分其中一場林嘉欣與張艾嘉的演出,那一刻直接可以寫上影史留名,你感受到經歷滄海桑田的那種沉鬱而冷靜,而當刻她也是母親的身份,面對媽媽的選擇截然不同,那一種的熟悉又陌生,而同時對母性又有不同傳譯的感覺。聽講林嘉欣拍攝此場戲,刻意地完全在劇本中抹去張艾嘉的對白,好讓她表現出那一刻張艾嘉回應她對白的反應,正因此場戲已經值回票價。
另外,演張姐女兒的劉奕兒的演技也是另一無敵之作,同行者完全想不到是《老狐狸》中的那個靚姐姐,(講開呢部電影,又是另一部講家庭和成長的精美作品,有興趣很值得去看看),加上飾演張艾嘉媽媽林小湛的生動演出,只是欣賞演技也夠了。
筆者看電影的時候都覺得奇怪,電影似乎在前半部分刻意減少林嘉欣的大頭特寫,攝影和劇本都刻意迴避這個角色的一些描述,但看到電影的後半部分才明白這是導演的別有用心。當你看到電影的時候你便會明白,特別是女性,也是這個原因方才明白台灣的影評人聞天祥先生為何說︰「這是一場女演員們的合作與競賽,也是女導演的成長與告白。」相信,女性觀眾對這一部電影的欣賞會同男觀眾截然不同,我絕對建議,男性要和女性一起欣賞,然後讓他了解一下女性的觀念與角度,方才感覺到兩個星球的人原來真的可以非常不同。
張艾嘉收到這個劇本之後,她說︰「在這個故事裏,你或許會看到你的母親,你母親的母親,或是有相同處境的你自己。」多謝侯孝賢導演5年前打了一通電話,張艾嘉才會接到這個劇本,才會有《女兒》這本書,書中講述她從第一天進劇組,在通告紙背面寫下她的心裏話,以及她和一批年輕熱情有才華的電影工作者共事的心路歷程和得到一個女演員可以盡情發揮角色的滿足。前排還見到百老匯院線有一場由張艾嘉加林奕華主持的電影特別場加讀書會,希望下次再有機會可以二刷。
當電影拿到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之後,對她的期望自然高一線,當然劇本中細膩的感情變化着墨很深,一套兩小時的電影講四代人的感情變化,每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如何溝通、如何諒解、如何接受也是電影要讓你去感受的,林奕華先生形容這電影是一部關於所有女人和母性的精彩作品,我會覺得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有母親的人,你真正了解母親為你付出有多少嗎? ●文︰姚述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