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往往需要空間,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牛潭尾的初步發展規劃,其中約46公頃土地建議發展大學城,助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衞炳江過去多次於公開場合表明有意將浸大整間校園搬遷,是希望為浸大未來開創更多發展空間。被問及為何傾向遷校而非設立分部,衞炳江認為分拆方式會令學生規模進一步變小,更會窒礙彼此溝通,不利跨學科發展。

「我說的(搬校)不是我任內的事。我2021年上任,就算做足十年,2031年都做完,(搬校)最快可能都要36、37年先有機會做到。所以我並非諗自己,而是將來浸大想再發展下去,會遇到甚麼問題。」衞炳江表示,隨着非本地本科生人數增加,住宿需求亦相應上升,課室空間變得緊張,聘用更多教授亦令實驗室、工作室配套需求上升,無一不涉及空間需求。

為此,北部都會區對他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同政府講笑,我有『嫁妝』,你讓我整間搬入去,我還返四百億(浸大校園疫情前的估值)畀你。某程度政府有賺喎,畢竟有幾何在九龍塘會有這麼大地方開出來賣地?」浸大希望換來較現時約5倍大的地方興建新校園,期望實現四年四宿,並可興建更多設施,進一步吸引人才。

本港不少大專院校均有意進駐北都,但普遍傾向以「分部」、「第二校園」、「衛星校園」、興建科研或教學設施等方式參與,較少會像浸大這般明確有意遷校。衞炳江坦言,很多人最初聽到他提出遷校,普遍都會感到錯愕,但聽過他的理據後,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

講規模離不開緊密溝通

「回到規模這個問題,當我有1.2萬個學生,如果要再分開兩邊,無論是『六千、六千』還是『三千、九千』,都會變得更小。」衞炳江分享昔日在港大讀書,明明跟讀醫的同學相距不遠,但見面的機會就是很少,「地域上的分野,是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關的溝通,尤其我近年積極推動跨學科,正是希望不同學科的人互相溝通,一旦將他們分開兩邊,好快就會不相往來,這種情況見過好多。」衞炳江透露,已向特區政府表達有關意向,有待政府規劃。他深信浸大整體遷校至一個3倍至5倍大的校園,對學校發展而言是最好的,但若最終只得「分開」這個選項,他都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