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宴會上,遭友人「考牌」,問我「依字行腔」是否跟「問字攞腔」是同一樣的意思。我說「依字行腔」可用於戲曲和曲藝,也可用來吟誦古詩詞。前者如京曲和昆曲的唱腔便是「依字行腔」,可惜我沒有學過,所以不知是否等同「問字攞腔」。

至於用來吟誦古詩詞,在中學一二年級時,有位教中文課的老先生,曾經教學生吟誦古文,但也是鸚鵡學舌,不求甚解;只知道吟誦時,要按照字的聲調符號的走向進行吟誦,確保字音的聲調與吟誦的曲調相匹配;常用的技巧是通過字音的聲調來拖長音調,從而保持古詩詞的韻味。

網上有一篇由孔江平撰寫的文章《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顆明珠》,文中有一段論說「依字行腔」是中華傳統有聲文化的特質。在未引述該段文字前,讓我先解釋該段文字裏兩個學術用詞,免大家看得一頭霧水。文中有「聲調語言」一詞,「聲調」是用來辨別意義的音高。描述聲調時,一般會提及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聲調的「形狀」,是平的、上昇、或是下降。第二部分則是音高的高度,是低的、高的、或介於低高中間。另外一詞是「重音模式」。無論是聲調語言或非聲調語言,大部分語言說起來會有起伏、有許多習慣的重音模式,例如每個字的倒數第二個音節或者每個字的最後都念得高一些等等。好了,便輪到孔江平的大作出場。

中國大部分語言有聲調和重音模式,其聲學基礎是基本頻率,人們對基本頻率的感知是音高。在有聲文化中,旋律的聲學基礎也是基頻。這樣有聲語言和有聲文化就共用了同一個聲學參量。雖然從語言和音樂的不同角度看是一種衝突,但這種衝突在中華民族有聲語言和文化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有機融合在了一起,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有聲文化的特性「依字行腔」……古文和古詩詞吟誦存在「依字行腔」。在吟誦時,字調的模式是完整地念出來,但在整個吟誦中,人們又可以聽到高低旋律的變化。在聲學和感知上,這是通過調整字調的絕對音高和調域來形成感知上的旋律變化。因此,雖然每一個字沒有使用音樂的音階,但仍然可以感知出旋律的變化,音階只有在拖腔時才會使用。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