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隨母親居於劏房,環境狹小,生活困苦。 團體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周三(16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如何加快解決劏房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名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劏房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長遠土地供應,以及解決好安置地點的交通和日常生活配套。他們認為,香港現時土地房屋需求增多,特區政府應在尋找新的土地資源和做好舊區重建方面雙管齊下,同時應加強宣傳較偏遠地區和暫時配套未完善的簡約公屋或過渡性房屋未來建設,讓藍圖更加透明,令市民看到該區未來的發展,從而讓他們對搬到新區能有效提升生活水平的信心。

覓新土地資源 做好舊區重建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表示,非常認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在新界等地方尋找新的土地來興建公營房屋或簡約公屋。然而,不少位於市中心的地區如油尖旺、荔枝角等,依然有大量土地資源未能盡用,一些舊樓亦可加快重建,從而增加安置能力,「政府若沿用收購土地再作市區重建的方式,效率過低的同時,需要大量資金來運作,無法短時間解決土地供應問題。」

她建議可參考外國的做法,開發一些嶄新的融資模式,與私人企業共同開發土地,或在決定發展方案後與私人業主溝通,更靈活地提出如日後分成等的方案,從而加快舊區重建,釋放土地資源,「這類已發展好的地區,本身交通及民生配套都已很完善,無須再投入發展資源,相信是現有劏房住戶理想的安置地方。」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則認為,新界始終都是各類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因此提升新界區的生活、交通等各項配套刻不容緩,「香港的道路設計及交通非常便利,即使在所謂的『偏遠地區』,到市區上班的路程最多只是一小時左右。然而,部分地區由於人口較少,因此小巴、巴士等交通設施未能做到有效覆蓋,或班次較少,這才是新住戶最擔心的問題。」

讓更多人看到新市鎮發展藍圖

他建議市民搬遷至簡約公屋或過渡性房屋初期,特區政府可考慮公益性質的交通補貼,如出資為巴士或小巴設立更多班次,讓交通設施不只是商業化的營運。在生活配套方面,其實政府對許多新市鎮已有未來發展規劃藍圖,惟部分市民看到現時生活不便故望而卻步,「應讓更多市民看到新市鎮的發展藍圖,並訂明具體配套設施的完善時間,從而提升市民搬到新市鎮的信心。」

另一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強調,要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並吸引人才來港,就必須要預留的足夠的土地儲備,作為平穩樓價的最大後盾,土地供應並不是只看到眼前所需,而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必然需要。

他讚賞特區政府過去幾年透過興建或改造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合共提供約5萬個單位,作為不適切居所居民的中轉站,「然而,這類『中轉屋』不少位於偏遠地區。我在8月曾接獲一名遷往大埔汀角路過渡性房屋單身長者的申訴,他因配套不足故退租並重返深水埗劏房居住。」

辦老人家導賞團 了解過渡屋配套

陳學鋒坦言,住慣市區的居民短時間未必能適應遷居至偏遠地區,因此他建議營運機構再行多一步,包括多舉辦老人家導賞團,了解過渡性房屋的配套,為真正有需要的居民盡快改善環境。

屯門區議員陳有海亦提到,許多新市鎮的住戶由於配套不足,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他建議政府可在新市鎮與舊有的市中心間設立免費的穿梭巴士,讓市民能便利地到市中心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及享用到市中心的更多服務,如託兒、上學、娛樂設施等,從而解決市民搬到新市鎮的疑慮。

現行劏房主要問題和議員建議

問題:劏房環境惡劣、安全隱患較大

建議:成立特遣小組,到劏房戶較為集中的地區巡視,加強執法

問題: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供應量不足

建議:定義劣質劏房,根據現有供應量優先取締安全隱患嚴重的劏房住戶

問題:安置地點配套措施不足

建議:

●入住初期,政府出資為巴士或小巴設立更多班次

●新市鎮的未來發展藍圖透明化,同時舉辦導賞 團,讓市民對入住新市鎮增加信心

●營運機構為長者購買沉重的生活用品

問題:土地不足、公屋輪候時間長

建議:尋覓新土地資源,同時開發一些嶄新的發展模式,加快舊區重建,雙管齊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