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幾歲的紹興貧困男孩,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時裝設計界的「大佬」。多年來受惠於國家體恤與照顧的徐仁昌,一直惦念祖國的發展與對年輕愛國者的培養,以累積數年的製衣經驗幫助學生們邁向更廣闊的世界,協助他們在時裝實踐設計中成長,為提攜內地時裝設計人才盡力盡心。作為「卓越香港文化」的主席、紹興旅港同鄉會連任14屆的常務副會長,徐仁昌也持續以「聯繫人」的身份為紹興及香港的同鄉創造着文化交流的機會,讓年輕一代見證祖國的美好與繁榮。●香港文匯報記者 焯羚、雨竹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徐仁昌1942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自上世紀後期成為香港極具影響力的時裝設計師。其父親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在香港,而後又因日軍侵略回到內地。「我們家有港澳同胞,國家對我們特別好。那時,別人吃不飽,但每個月我們都能領到二三十斤的糧票,所以我一路都記得共產黨的恩澤。」提起這段小學時期的往事,徐仁昌激動不已。
在港激發時裝設計興趣
1959年,徐仁昌隨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香港。「我們浙江人是外地人,不可以直接到香港,一定要在澳門待夠一年再轉到香港。」徐仁昌憶述,其父親那時在澳門開了一家染廠,自己的哥哥也開了一家。「為了來港,我爸爸交了140塊錢的偷渡費,我們在天氣很冷的時候,坐小漁船偷渡了過來。140塊錢對那時來講是很多的,我爸爸一個月的工資才300塊錢。」
那時的香港,時裝公司林立,這也激發了徐仁昌對時裝設計的興趣。經朋友介紹,16歲的他來到一家綢緞店,拜師「紅幫師傅」,並從量身定製衣服開始,學習了7年。「我從業後,接觸到了很多人,比如第42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還有好多當紅明星。」
後來,在師傅的肯定下,徐仁昌轉到街對面的時裝公司做主理人,並以自己的英文名「Jimmy Tsui」的縮寫「JMT」在香港鬧市區開設了多家門店;他開始根據自己的偏好打理生意。「我有時也會跑去法國和意大利,將新穎的業界技術引進香港。」而提起過去的外語學習經歷,徐仁昌憶述,從前的他會每天6點起床,7點前往以輔導英文為主的易通書院學習,「我會講、會讀,就是不會寫。到了法國和意大利後,我隨便都可以應付。買布料、選顏色、講價錢,我都懂的。」他也結識了不少海外好友。
為家鄉發展出資出力
上世紀七十年代,徐仁昌首次前往日本,見識到了「摩登城市」的繁榮,也接觸了不少新事物。自八十年代起,他開始幫助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的藝人設計時裝。
改革開放後,徐仁昌與兩位同具影響力的同鄉,接到了紹興市委統戰部回廣州見面的邀約。「1959年至今,我從沒回過內地。一想到要回去見共產黨,我就有些激動和忐忑。」後來,紹興市委組織部建議三人組織一個同鄉會,將同鄉團結起來。於是在1986年,徐仁昌開始與同伴出錢出力籌辦紹興旅港同鄉會,至今已有近40年。「我們招人進同鄉會的時候,人家問:『老徐啊,進同鄉會有什麼好處啊?是不是可以買到火車票啊?』這些事我到現在還記得。」聽到這些問題,徐仁昌也開始盡力幫大家爭取相關資源。現如今,紹興旅港同鄉會在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中,已是排名前三。
1996年,紹興旅港同鄉會組織成員回鄉探望,很多會長都熱心地問:「為何紹興沒有大學?」於是徐仁昌開始與同伴幫忙籌建大學。「現在紹興文理學院(成立於上世紀初,1996年升格為本科高校)都是很有名的了。」
這一路走來,徐仁昌為同鄉會的發展攻克了許多「關卡」與困難。出於對國家的深厚情感,他後來還出資支持建立了紹興博物館和家鄉兩所小學。
以手中資源扶持年輕人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通過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當時已有一定名氣的徐仁昌到北京做技術分享。徐仁昌見到了原北京市紡織工業局黨組書記李昭。「她跟我說:『小徐啊,你是香港的名設計師,可不可以也幫內地培養一些設計師?』」徐仁昌欣然答應。
就這樣,徐仁昌開始每年培養四個來自內地不同大學的學生,學校包括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大學紡織系、浙江理工大學(初用名『蠶學館』)等。一年後,他開始為學生們介紹香港時裝,並帶他們到他的工廠實習,為他們示範服飾裁剪和搭配技巧,同時負責他們在工廠裏的午餐。他也會帶學生到香港各大服裝公司認識不同年代的衣服,這也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此外,徐仁昌當時每個月都會給學生3,000元的車馬費,「這對他們來講算是很好的了。」
那些年,徐仁昌共培養了20多位年輕設計師。他們都在學成後回到了內地,向更多人分享在港學到的時裝知識;更有人成為了高校教授,讓「桃李滿天下」在徐仁昌這裏變得具象化。「有幾個人分別成為了浙江理工大學服裝相關學院的院長、蘇州大學服裝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的院長、深圳大學服裝系的系主任等。現在有人都已經退休了。」提起這一成就,徐仁昌倍感欣慰。
雖然平日需要打理的工作很多,徐仁昌仍堅信,幫助祖國時裝界培養年輕精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我當年也不需要他們回報我,現在有時打算回內地看看,學生都會問我幾時回去,我真的很高興。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最優秀服裝設計師』的王新元,就是我的學生;我們都是一生的朋友了。」他自豪地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