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在廣州參加了一場學術研討會。席間有學者提到「赤松子」與「赤松黃大仙」,我引用了傳說為劉向撰的《列仙傳·赤松子》回應,並引用了《史記·留侯世家》的故事回應。
赤松子最早見於屈原作品
赤松子的傳說,最早見於題為屈原所作的《遠遊》,內有一句「聞赤松之清塵兮」。但是,較為完整的記述應該是題為劉向撰寫的《列仙傳》。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列仙傳》收錄了自「赤松子」至「玄俗」等七十一人,體例完全仿照了劉向另一部作品《列女傳》。
宋代著名藏書家陳振孫曾經在他的《直齋書錄解題》明言《列仙傳》的言辭不像西漢文字,否定了劉向撰寫的說法。而且,《漢書·藝文志》列寫了劉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圖頌,無《列仙傳》之名」,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不認同劉向撰寫的觀點,並據「葛洪《神仙傳》序亦稱此書為(劉)向作」推測此書為「魏、晉間方士為之,托名於(劉)向」。
無論如何,《列仙傳·赤松子》的內容絕對是精彩,而且隱隱然與商周焚巫祈雨儀式「尞祭」有脗合之處。我們先看看《赤松子》的內容:赤松子是神農時的「雨師」(司雨之神)。他服用「水玉」,並能跳進火裏卻不會被燒死。他常常飛至崑崙山上「西王母石室中」,也能隨着風雨上下飛動。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隨他學道,也成為了神仙,一同飛升。到了帝嚳高辛氏(「五帝」之一)時,他繼續成為「雨師」,是今天「雨師」的祖師爺。
「尞祭」祈雨
從《赤松子》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作者強調了「雨師」赤松子「能入火自燒」,這可能與商周時期流行的「尞祭」祈雨有關。所謂「尞」,《說文解字》謂:「柴祭天也」,即是燒柴以祭天。商周的巫師會在堆積柴薪之上放置「犧牲」(祭祀為目的而宰殺成為祭品的牲畜),焚燒以祭祀上天。巫師期望通過煙火,把自己的願望上達天聽。
根據商王武王時期的「帶卜辭龜腹甲《丙》0533、0534」記載,商王於戊子日以牛為犧牲,對河舉行沉、燎、卯等祭儀,以祈求下雨。
至於赤松子「入火自燒」,很有可能是古人除了以動物作為「犧牲」外,也會自焚以祭天。這在《淮南子·主術訓》記湯之時,遇上大旱,湯打算自焚祈求上蒼降雨。在「火將燃」之時,「四海之雲湊,千里之雨至。」因此,赤松子的行為可能正是古代「自焚祈雨」的行為。而後人因這處突然而至的大雨而認定赤松子就是「雨師」。
赤松子的事跡在《史記·留侯世家》也有記述。留侯張良在功成身退之時,告訴眾人,自己「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於是,張良放棄塵世諸事,「學辟穀,道引輕身」。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