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集散地,這些自帶中轉意向的詞語,麥家一踏入大灣區也很容易脫口而出。藉着新書《人間信》上市和讀者見面,台上的麥家一時不知如何表情達意,在場的讀者卻如春風回生。當作品被翻譯成33個語種,走進100多個國家,麥家在不同的海內外交流現場看到,文學是民間溝通的一大通道;自行閱讀過2,000多本海外優秀文學作品的他也有言,關注一個國家,文學其實是最好的方式。
心念一動,即如撒種。早年還沒有走出國門的麥家靠着文學閱讀,抵達了海外的山川湖海,看過很多不同生活裏的人,情感的枝蔓得以發展。麥家希望,中國文學也能盡早享有這樣的待遇:更多的人能通過文學作品認識更加客觀、真實的中國。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虛榮心又一次得到滿足。」在線下集體的熱情讚美面前,麥家漸漸在一談一笑一拘謹中鬆弛下來,繼而打趣自己。
「文學也有江湖,《花城》便是文學界的一大碼頭。」到廣州做新書分享,麥家倒不是來作客,身為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從去年開始,他陸續在《花城》雜誌開設專欄,今年也拿出自己最新的小說《人間信》和花城出版社合作。小說《人生海海》超400萬冊的銷量,讓麥家大步跨入當代暢銷書作家行列。可以說,把新書交給《花城》,也是麥家助力這一老牌文學碼頭煥新發展的心意。
「我在香港的體感甚好」
出版社是文學的碼頭,書展則是書籍的集散地。在南國書香節,麥家把自己當成故事文本。2014年倫敦書展,麥家的作品賣出19個海外版權,正式迎來個人寫作生涯的爆發期。由此開始,他的小說作品陸續被翻譯成33個語種,走進100多個國家。
「這是一種極大的回報,對一個長久寫作的作家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在世界不同場合,麥家漸漸發現自己的聲音有了更多迴響。他也自然地提及2019年的香港書展,他作了一場關於《人生海海》的讀書分享會,4,000人的大廳座無虛席。5年前的場景記憶裏,麥家用「體感甚好」,四字來總結他的香港感受。
這種體感或許更多指向的是中外多元維度的文化交流帶來的舒適和放鬆。全球化進程的浪潮中,海內外文化交流的衝突常在。麥家認為,一個優秀的小說家應該是講述感受的高手。過去十年,走向海外和讀者見面交流,麥家的經驗告訴他,了解一個國家,文學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
希望中國文學被廣泛看見
20年前,麥家還沒有走出過國門,但提起伏爾加湖、密西根湖、萊茵河時,他都能如數家珍。「這些認知和情感都建立在我們讀了他們大量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得我們對那些作品裏面的人民、土地都充滿感情。」麥家也留意到近期的一些熱點新聞:不少海外博主遊覽打卡中國,掀起了老外看中國的一個熱潮。從一個作家的情感出發,麥家期待,中國的文學也能有被廣泛看見的待遇,借助文學作品讓海外的朋友閱讀我們的國家、民族。
在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麥家的《人間信》《人生海海》《解密》等書籍再次成為熱銷商品。閱讀如何塑造一個作家,也是讀者所好奇的。麥家非常肯定閱讀帶給自己的榮譽,以及他擁有的現在和未來。麥家還發現,一入大灣區,談論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是時髦的應景事。上天攬月、下入海底尋找馬里亞納海溝的秘密,科技力量幫助人類突破探索的邊界;作為普通的大多數,如何突破自己想像的藩籬?麥家回答,日常的文學閱讀,可以讓人知道鯰魚流淚,這些看似有些冷知識的信息,或許對生活無用,但恰恰也能生動、飽滿人的內心。
「在前輩留下的人文藝術作品裏,有的人會流淚,富有同情心、憐憫心……正是這樣,我們的情感得以發育發展。 不能丟掉閱讀,因為閱讀是我們情感最原始的細胞、最初的出發。」被閱讀不斷塑造着的麥家希望,讀者也能在自己的寫作故事裏看到世界的某種真實。
回到現實實踐層面,站在大灣區的熱土上,麥家為此地鼓與呼。他認為,大灣區可以做好文學驛站,助力中國文學肩挑起溝通人心、暖人心的橋樑作用。「香港的書展、廣州的南國書香節,以及《花城》出版社、雜誌社等區域頭部平台和機構可以形成一種合力,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集散地,讓屬於中國的文學作品、作家能夠走得更遠、更為持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