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為加深公眾對大學創新創業文化的了解,及對香港作為大灣區頂尖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認識,香港中文大學由昨日起一連七日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辦「中大創業日10周年呈獻創新創業展」,展示23支中大創新團隊的科研及創業成果。有團隊研發可作為機械人「皮膚」的柔性曲面傳感器,有助人類更好地與機器一起工作;有隊伍分享「文本生成機械人」、「自動生成字幕撮要」、「可控粵語個性化語音合成」等多項技術,為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同便利。
昨日的開幕典禮由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和校長段崇智主禮,與場地贊助、新鴻基地產發展執行董事郭基泓一同主持啟動禮。
本屆創業日主題是「中大創新·點亮未來」,參與展覽的23支中大創新團隊包括由多位知名教授領導的中大InnoHK研究中心及「產學研1+」計劃項目、獨角獸企業及中大深圳研究院初創項目、傑出校友項目,涵蓋醫療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機械人技術等領域。
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究教授任揚負責的「基於AI與3D梭織技術的柔性曲面傳感器」,可裝配於傳統機械臂上,實現AI增強的路徑規劃,讓使用者與機器更好地一起工作。
「它是一個可以給機械人穿戴的皮膚,現時人機工作為免碰撞,一般都會分得比較開,但有皮膚之後,機器一碰到人就會立刻知道彈開,於是人機之間的工作可進一步拉近。」任揚介紹,這項研發能實現觸摸、接近以及壓力這三種不同模態下的實時監察,技術可應用到波鞋、玩具等。
AI聽直播 同步翻譯提取關鍵信息
中大禤永明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教授蒙美玲在展覽分享了「文本生成機械人」、「自動生成字幕撮要」、「可控粵語個性化語音合成」等多項技術。
她透露,「自動生成字幕撮要」於今年2月財政預算案公布時,已在電視直播上應用,「司長一路發言,後台一路將其話語轉成字幕,同一時間翻譯成英語,更可從中提取關鍵信息。該技術除了可應用到電視直播,亦可用於工作會議當中。」
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介紹的「播種未來:優化大豆種植以提供糧食安全和環境解決方案」,是特區政府首屆「產學研1+」計劃獲批項目之一。林漢明表示,研究大豆有助解決農業問題,亦可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已開展至內地、巴基斯坦、南非等地,早前更有大豆項目隨「天舟六號」升空,期望研究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大豆,甚至有機會為太空糧食供應問題帶來新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