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寧波幫精神」與「獅子山精神」一脈相承 獲習主席回信深受感動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包陪慶、曹其鏞等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香港環球航運有限公司董事包陪慶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習主席在百忙之中短短不足兩星期回信,顯示習主席對愛國愛港香港企業家的關愛,令人非常感動。她認為,「寧波幫」祖輩始終心繫祖國,以助力國家發展為己任,當年從寧波來港後以港為家,更是憑藉刻苦耐勞、有膽有識的品質,搶抓機遇,成功克服種種困難,白手興家。她說,「寧波幫精神」與「獅子山精神」一脈相承,都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神,希望港人繼往開來,傳承這些品質和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1984年8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關於沿海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匯報時指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包陪慶說,自己近日之所以寫信給習主席,正是因為懷念鄧小平先生對其先父包玉剛等愛國企業家作出「『寧波幫』要幫寧波」的指示,匯報「寧波幫」40年來積極服務寧波、服務香港,有如她先父捐資建立的寧波大學,經歷過包氏家族持續的支持及一大群寧波幫鄉賢的支持,已成為雙一流的大學,培養千萬個人材,助力國家發展等情況,表達大家要繼續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決心。
憶父堅持創新 學技能奮發打拚
憶起父輩當年赤手空拳來香港打拚的時光,包陪慶說,包玉剛等「寧波幫」早年從內地移居香港,生活艱苦,狹小蝸居要10多家人同住,且初來乍到毫無人脈、英語能力有限,在極艱難的環境下刻苦奮鬥。早年,「寧波幫」堅持以創新創意創業,學習各行各業的技能,四處挖掘發展機會,從零開始努力奮鬥打拚。她以包玉剛為例,不僅從事海上航運事業,也曾和「香港毛紡大王」曹光彪等合力創辦「港龍航空」等,「都是要有膽有識。」
「『在最難的時候、最艱苦的時候,亦是最有機會的時候。』這句話是我先父所教的。」包陪慶說,這既是「寧波幫精神」,也是「獅子山精神」,「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正如中國人的歷史經歷過這麼多戰亂,也可以站起來再接再厲。」
包陪慶說,包玉剛的中國夢是「教育強國」,在40年前出資興建寧波大學。為慶祝香港回歸及紀念先父,她和兒子包文駿於2007年在上海建立了包玉剛實驗學校。今年,包文駿帶領中國帆船隊「寧波一號」奪得M32雙體競速船歐洲錦標賽歐洲系列賽總冠軍,向世界展現了「寧波幫」精神。包陪慶希望更多人不僅要從經濟上助力國家發展,也可以多角度支持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
創辦「紫荊匯」 搭甬港交流平台
為了團結和幫助更多港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陪慶去年創辦「紫荊匯」,希望透過搭建寧波與香港的企業家、人才、青年交流合作平台,積極探索新機會,以助力國家發展,香港發展。
包陪慶強調,香港與國家從來都是同發展、共命運,希望香港人要努力將這份以努力創新、貢獻國家的民族精神傳承下去,珍惜國家給香港的許多優惠政策,擔起支持國家發展的重任,攜手克服各種挑戰,又寄語香港青年要時刻抱着謙虛心態,每天學習,裝備好自己,要坐言起行,勇於嘗試,即使跌倒,也要再次起身繼續前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