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香港研究資助局近日公布2024/2025年度研究學者計劃及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名單,在20名獲嘉許的學者中,有6人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合共獲逾3,700萬港元經費支持研究,為各大學中最多,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也分別有4人及3人的傑出研究成果獲表彰。其中,獲選高級研究學者的港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黔,致力發展用於醫療的非接觸式傳感框架,其創新研究透過毫米波(mmWave)雷達技術提供了更精準、無接觸的監測,可望提升長期護理服務,促進智能家居應用的發展。

毫米波精準監測 冀升長期護理服務

本年度港科大獲嘉許的高級研究學者為張黔,以及專攻寬禁帶半導體的研究的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敬。他們各獲約800萬元資助,供支持未來五年聘任替假老師及研究開支,讓其專注於科研工作。

同時,該校研究肌肉幹細胞的生命科學學部教授張曉東、研究脊髓損傷的生命科學學部教授劉凱、專攻宇宙對撞機物理的物理系教授王一,及致力研究城市及區域發展系統的公共政策學部副教授朱鵬宇等四人則獲選研資局研究學者,各獲約530萬元的資助。

張黔獲表彰的研究為基於毫米波信號的以人為中心的非接觸式傳感框架,有助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護理挑戰。在推動居家護理方向下,AI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智能解決方案的需求大增,相比現有可穿戴設備和監視攝像頭的局限性為小。

張黔的研究將開發基於毫米波技術的感知框架,提供更精準、無接觸且可保護隱私的監測,其中的創新方法包括開發採用級聯設計的先進雷達系統,以嵌入計算、通信和存儲資源,而應用網絡化的毫米波傳感器亦可實現更廣泛的覆蓋和情境感知,加上設計針對感知的AI算法,能考慮毫米波信號的物理特性和其他模態的增強信息。

項目成果將可提供個性化的醫療保健及護理服務,並推動智能家庭行業的發展。

港中大港大研究成果獲表彰

港中大方面,卓敏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教授呂榮聰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趙鈮,分別憑大型語言模型在代碼智能下的評測、探索和應用及用於心腦血管疾病早期檢測與動態監測的光學感測技術的開發項目獲嘉許為高級研究學者。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余備,及物理系副教授路新慧則獲選為研究學者。

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以及病理學系副教授黃澤蕾和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3人,前者獲表彰為高級研究學者,後兩人則獲選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