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夏天雨季來臨,大雨下水浸情況時常出現,民建聯調查發現九龍城、黃大仙及離島區的水浸黑點最多。該三區的區議員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特區政府加快更換老化水管,以及加入創新科技以數據化監視水管的健康情況,防範於未然。
去年9月世紀黑雨,黃大仙區成為水浸重災區之一。黃大仙區議員黎榮浩昨日憶及,在去年世紀黑雨中,龍翔道遭淹浸,周遭一片泥濘;洪水湧入黃大仙中心北館,地下全層淹沒。
他表示,特區政府已於今年做了短中長期措施,如要求地盤承辦商妥善處理工地內的泥水及建築廢料、進行恒常斜坡鞏固及改善工程,以防大量泥沙沖入渠口堵塞溝渠等。政府亦已對摩士公園建造地下雨水蓄洪池進行評估工作,他建議政府加快工程進度,以及加強對水管的檢查,以抵抗雨季來臨。
建議加快更換老化水管
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表示,九龍城的水浸黑點主要由於水管老化問題嚴重所造成,導致該區近年多次出現爆水管事故,「今年1月至5月,已出現6宗地下爆水管事件,尤其是在九龍城福佬村道有大規模渠管爆裂,附近一帶停止鹹水供應。」特區政府已檢視了區內的水管,他建議政府應加快更換老化水管,並在地下設置更多監測點,以隨時詳細了解地下水管的健康情況,「例如看見有爆裂跡象的地點,應及時迅速維修,以防範於未然。」
低窪或沿海地區亦是水浸黑點。離島區議員劉展鵬表示,離島區主要因海水倒灌、海水淹浸或海浪衝擊而引起水浸問題,大澳及長洲等屬重災區,特區政府已在大澳和其他沿岸低窪地區所採取的防洪措施,包括在颱風來臨前在大澳河堤加設防洪屏障;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以及增派人手處理水浸事故,並派遣隊伍駐守。為了協助緩解離島低窪地區的水患,他建議政府引入創新科技,將排水系統智能化,以數據化診斷評估及運行排水系統的工作,「這樣可以實時更新水管的情況,以免出現水管淤塞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