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山:山居日月筆記》帶人走入香港鄉郊。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的設計如同像素逐漸消解再重構。
◆《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
◆《香港原生植物圖鑑》今年書展則將推出第二冊。
◆黃宣游
◆葉曉文
◆陳曦成

每年書展,不可錯過的,除了多位名作家來港分享創作秘辛的講座活動,還有本地多間出版社精心策劃的原創新書。這些新書從多角度解讀本地藝術文化、風土人情、歷史風物,盡情展現香港魅力。今年香港書展即將於17日開鑼,小編就此精選數本新書,與讀者一起逛書展,讀香港。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草草、胡茜 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追尋香江「墨跡」

在香港三聯書店即將推出的新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中,讀者將有機會跟隨作者的筆觸,了解不同書法的日常應用如何構建出香港獨特的日常視覺印象。作者黃宣游為圓融品牌顧問創意總監、@nowllloading「載物」責任編輯,亦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客席講師,他在疫情期間發起了名為「墨跡」的研究計劃。作者與團隊通過考察、訪談、碑拓等,首次從多方面記錄了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四位香港書法家的生平事跡,亦經不同渠道記錄他們的紙本、印刷本,甚至拓本書法作品,詳實文字加上過千張珍貴圖片,一一呈現這些書法如何被應用在招牌、碑記、墓誌銘、楹聯、帳聯、名片、廣告等範疇中,逐漸形塑香港的視覺文化,亦讓讀者了解書法藝術的商業應用價值。

「當說起香港,大家有什麼畫面?」黃宣游說,「有些朋友會想起維港的夜景,我以前在英國讀書時就老想起雲吞麵或者叉燒,而我以前的來過香港的英國同學們,則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彌敦道五光十色的招牌。疫情期間,由於建築條例的收緊,很多招牌被拆卸了,也是在這個時候,因為疫情,市道低迷,我公司的工作少了很多,於是我就開始了想要做很久但是一直沒有去進行的計劃——『墨跡』。」四年後,書終於要出版,一套四冊,每冊設計以雙門形式裝訂,一本是文本,另一則是作品集,方便讀者翻閱對照。其精美程度讓黃宣游也嚇了一跳,「感謝出版社願意出一套這麼貴的書。」他笑道。他又介紹道,這套書的特別之處,是透過四位書法家,實則總結了香港由上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應用書法的發展,「香港作為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因為很多歷史原因,讓我們有很特別的土壤給書法藝術在這裏發展。這個結晶,其實是全球華語使用者的共同的結晶。招牌、墓碑、卡片、墓誌銘,或者揮春上,這些應用書法是值得所有華語使用者去學習的。」

隱入鄉郊 看田園山色

香港不只有五光十色的城市霓虹,《隱山:山居日月筆記》正帶讀者走入香港的鄉郊與田園,體驗「性本愛丘山」的恬淡。作者葉曉文中文系出身,不僅文字好,還畫得一手好畫。她愛自然郊野,近年來投身自然寫作,創作出圖文著作《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尋花2》、《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尋牠2》及小說集《隱山之人In situ》,不僅文字可人,書中的插畫也令人移不開目光。幾年前,她搬到偏遠的荔枝窩村居住,在這個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沒有任何車輛可以到達,只能徒步或乘船前往的地方寫作、繪畫,與村民相交,與動物們相處,悠然自得。新書《隱山》記錄的就是這一段山居歲月。

葉曉文說,搬到這個「香港東北的角落頭」,讓自己有了很多新的生活體驗。「我本身是讀中文系的,有時也會看詩詞歌賦。白居易曾經寫『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有趣的是,這首詩叫《中隱》。我覺得自己的生活也有點像白居易說的『中隱』,整天在一個偏遠郊外和城市中間來回。」在荔枝窩,葉曉文寫作、繪畫,也做關於環保教育的工作,2021年,她還在荔枝窩成立了有機農場「隱山」,佔地一萬呎左右,在那當起了新手農夫。「荔枝窩很有趣,它是位於郊野公園與城市中間一塊很曖昧的地方,於是有人的痕跡,也有野生動物的足跡,我把這些生活都記錄下來。」

書中收入大概五萬字文字與約100張手繪插圖,主題則是關乎田園文學與食農文化,葉曉文說,這些概念在台灣與日本其實已經流行了很多年,在香港則剛剛起步。「以前的《尋花》與《尋牠》系列,多一些科學知識及物種介紹,這次的《隱山》則更多個人生活感受的記錄。例如我自己和寵物住在那邊,遇上極端天氣的話要怎麼辦?田裏面又種了些什麼?等等。」書中同樣記錄了她在荔枝窩生活時所遇到的小動物。「荔枝窩也有很多野生動物,有很多很珍貴的物種,比如有大型的貓頭鷹褐林鴞,牠的出現代表着荔枝窩和附近的村落擁有成熟的原生森林。還有金翅雀,在其他地方很罕見,但在荔枝窩連冬季時都會出現。我和動物們也有很多有趣的經歷,例如我曾經在荔枝窩附近的梅子林工作時,遇到一隻獨眼的大頭蛙。」除了將這些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葉曉文也心癢癢,忍不住想要以此生活創作小說,這次書中就收入了她以遇到的牛牛朋友「牛妹」為主角寫的小說,「某程度上表現了香港流浪牛的坎坷經歷吧。」她說。

紙上鍊金 美學試鍊

書中有香港,書本身也體現香港本地的設計美學。曾斬獲多個設計大獎的香港書籍設計師、書籍藝術家陳曦成帶來自己的新書《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一次過全方位拆解自己的設計秘辛,亦透過訪談內容,拓寬讀者對於「書籍藝術」這一範疇的想像。

陳曦成以動畫《鋼之鍊金術師》來作比喻,認為書籍設計就像鍊金術,有着理解、分解、重組三個步驟。這本新書集結了他十多年來對書籍設計的理論理解與實踐,希望藉此點燃讀者對「書的美」的思考。

該書分為「悟、尋、戰、研、訪、賞」六個章節。第一章〈悟——設計理論篇〉總結了作者的書籍設計理論與心得。第二章〈尋——英倫書藝篇〉記錄作者留學英國時對書籍藝術的感受與學習。第三章〈戰——香港實踐篇〉則是作者從事書籍設計的實踐案例。第四章〈研——日本美學篇〉談及他所喜愛的日本設計師,以及在日本參觀展覽、走訪書店等的經歷。第五章〈訪——台北群像篇〉跟作者和自己所欣賞的台灣設計師的深度訪談。第六章〈賞——作品賞析篇〉則類似小型作品選集。

該書本身的設計亦呼應主題。陳曦成介紹道,封面如同一個個像素的組合,讓人彷彿看到封面被分解、而書中內頁及各章節被解構及重建的過程,呈現出一種立體感。每個章節都用了不同顏色:理論篇呼應鍊金術,用上了黑色及金銀色;英國篇有代表英國的深藍色,亦有跳脫玩味的熒光粉;日本篇是紅色;香港實戰篇則是先聲奪人的強烈橙色……每個篇章還特別設計了一個符號,書中內頁也有不少小彩蛋隱藏其中,讓整本書如同暗藏機關的百寶盒般,本身就是書中所闡述的設計理念的絕佳展現。

掌故、影視、「花花」香港

除此之外,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這次書展將帶來新書《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自19世紀末,九龍半島經歷多次填海、拆遷和重建,城市風貌不斷改變。1931年九龍城啟德機場落成,與「三不管」九龍寨城地帶毗鄰,此光怪陸離地段於1994年全部被清拆。「九龍城寨」熱度不減,鄭寶鴻則以詳實文字配以350幅舊照片,多角度講述九龍半島的城市變遷。

周潞鷺、董若筆下的《日出照舊——香港電視劇與陸港關係》則是給出了關於香港的另一個文化側面。《日出照舊》立志解構「九七沒落說」,提出港劇在五十多年的歷史中一直熱衷於製作一種次類型:陸港關係劇。即以香港和內地的關係為情節的中心,塑造以「香港人」「內地人」為核心身份的人物形象。陸港關係不僅是香港最重要的宏觀政治之一,也是大多數香港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要面對的微觀政治。書中精心挑選了十部陸港關係劇,尤其收錄了八部「後九七」港劇,以鮮活的實例證明了即使在回歸後,日出照舊,港劇不死。

頗受好評的中英雙語版《香港原生植物圖鑑》在今年書展將推出第二冊,由「胡秀英植物標本館」四代植物學家翻山越嶺、精剖細描,繼續結合科學繪圖和植物藝術墨線圖的方式,詳細介紹香港20種稀有及瀕危的原生植物。本冊更新增「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單元,把猶如萬花筒般的花粉和孢子的微物之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名副其實呈現「花花」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