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採用並列式平行線性敘事方式,全面系統地解讀了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歷史原因。
◆「我要去延安——抗戰時期愛國青年的時代抉擇」專題展覽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開幕。
◆朱德總司令頒發的青年模範獎章。
◆毛澤東贈予「甲等勞動英雄」華壽俊的羊皮大衣。
◆通過展覽沉浸式感受有志青年拯救民族於危亡之際的愛國熱情、使命、責任和擔當。李陽波 攝
◆《西行漫記》原版書籍,以及斯諾到西北蘇區採訪時所背的採訪包。

「到延安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大批愛國青年滿懷愛國熱情,排除艱難險阻,毅然奔向位於陝北的延安。「我要去延安——抗戰時期愛國青年的時代抉擇」專題展覽正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舉行中。展覽以80多年前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歷史史實為背景,通過132件/套革命文物的多元展示,不僅讓遊客「看得見」、「摸得着」真實的歷史,同時在沉浸式交互體驗中穿越時空重回昔日那段血與火的激情歲月,感受當年青年們拯救民族於危亡之際的愛國熱情、使命、責任和擔當。◆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實習記者 豆潔 西安報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中國共產黨高擎團結抗戰的偉大旗幟,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廣大愛國青年無限嚮往的革命聖地。為了抗日救國,尋求革命真理,廣大愛國青年發出「到延安去」的強烈呼喚。先後有兩萬多名愛國青年在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的接待、輸送下成功奔赴延安,在革命熔爐裏淬煉青春,鍛煉成才,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貢獻了青春力量,建立了重要功勳。

今次展覽正是緊扣這段歷史,採用並列式平行線性敘事方式,按遞進式立意設立4個主展廳和4個專項展廳,並設置了浮雕、全息投影、藝術場景、沉浸交互體驗、打卡點等12個展項。全面系統地解讀了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歷史原因、影響,以及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的132件/套文物中,有74件均為首次公開亮相。

一件大衣的奮鬥故事

在展出的眾多文物中,一件陝北特色的羊皮大衣吸引了很多遊客的關注。「這就是1944年,毛澤東主席贈予『甲等勞動英雄』華壽俊的那件羊皮大衣。」據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華壽俊1914年出生於江蘇省寶應縣,曾先後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和杭州之江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華壽俊隨即前往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初,華壽俊與妻子王士珍經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介紹,途經八路軍駐陝辦事處奔赴延安,並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在抗大訓練部編譯科從事翻譯和教學工作。

而此時的延安,由於經濟封鎖和造紙業的落後,再加上紙張需求量的增加,一度出現了「紙荒」。這個時候,華壽俊、王士珍夫婦臨危受命來到造紙廠中,主持研發新的造紙技術。為了尋找合適的造紙原料,華壽俊在黃土高坡上四處考察,在一遍又一遍的測試,一次又一次的尋覓後,終於利用當地漫山遍野的馬蘭草,造出了質量上乘的紙張,也就此解決了延安地區嚴重的「紙荒」難題。

1944年5月,在延安邊區工廠職工代表大會上,華壽俊被授予「甲等勞動英雄」稱號。毛澤東親自為華壽俊頒獎,並贈予他一件羊皮大衣。這件羊皮大衣,既是對華壽俊為陝甘寧邊區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延安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延安精神的生動體現。

《西行漫記》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共

88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在幾個月的實地走訪和採訪中,埃德加·斯諾深信,中國共產黨以及領導的革命事業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1937年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這本書一經問世,便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書中記錄的很多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人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內容,不僅讓海內外看到一個真實的延安和中國共產黨,同時也成為很多愛國青年投身抗日救國大業的「燈塔」。他們一邊一遍又一遍、如飢似渴地讀着這本書上的每一個字,一邊或三五結伴或一路獨行奔向延安。

此次展覽不僅展出了當年出版的珍貴的《西行漫記》原版書籍,亦展出斯諾到西北蘇區採訪時所背的採訪包。西安大三學生張靜茹站在這件文物前,久久不願離去,透過這件多處磨損嚴重的背包,她似乎看到了斯諾當年穿梭在陝北黃土高原的身影。「作為一位外國人,斯諾當年不畏艱險來到延安,通過他的筆端為中國抗日事業奮力疾呼,體現出他對中國人民深厚的情感。」張靜茹告訴記者,自己不僅是一名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是一位新聞專業的學生,此次展覽既是一次深入的學習實踐,也是對斯諾新聞工作職業精神和素養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