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1年10月發表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和2023年10月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特區政府明確提出了北都區發展的背景、原則、願景和目標。簡而言之,就是透過構建北都區解決城市內部問題、應對外來挑戰和把握產業和區域發展新機遇。特區政府建設北都區,目標是把該處發展成為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國際創科新城」,推動更佳的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行動綱領所展示的是一項產業導向的市鎮規劃,聚焦於四大區域的重點產業項目和各類用地配套,以實現它所提出的八大發展目標和願景。綱領雖然帶出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的,但要讓整個北都區策略和願景得以貫徹落實,關鍵還是要有賴於區域合作的有效執行,以及具備相應的配套保障。
發展特色經濟
特區政府選擇了創科作為北都區的主打產業,是符合產業演變的大勢。過去,全球生產分工、貿易和金融業務先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香港的貨櫃碼頭和金融中心亦乘此東風,貢獻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物流和金融中心。不過,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已變更為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特區政府透過在北都區集中發展創科產業,將能為物流和金融等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添磚加瓦,促進產業相互促進,鞏固香港國際競爭優勢。
「國際創科新城」的願景要得到有效實現,需要充分考慮以下三點。
第一,一如貨櫃碼頭和金融中心的發展經驗,北都區的創科產業必須利用好時機、地理、人文和其他優勢要素,發展出難以替代的特色經濟。
第二,做好產業和空間之間的協調和有效溝通。產業方面,高新科研成果必須得到有效轉化,即落實於應用開發和生產製造等各產業鏈階段;高新科研和生產活動亦需要金融和現代物流等專業服務配合;空間方面,北都區必須與中環、機場、貨櫃碼頭、數碼港和科學園等物流和經濟科研樞紐,以及羅湖、落馬洲和前海等口岸與深圳各區域作出完善交通連接。
第三,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北都區毗連深圳,預示着港深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深圳河兩岸的兩個科技園區和配套,建造效率須一致,啟用運作後也要彼此配合。
銜接兩地制度
特區政府應以特事特辦的態度審視更改土地用途、土地批給或招標、各類建築程序和相關的監督與審批等各項法規與程序,並作出必要的更新、壓縮和整合,縮短開發時間,同時做好財務壓力測試和法律挑戰等方面的預案,以減少不必要的延誤,避免產生額外成本。
另外,特區政府也要通過優化法律條文、創新合作機制,以回應北都區生產要素和成果頻繁跨界流動的需要,及早消除兩地制度差異造成的障礙。
現時港深合作,多以備忘錄、協議和規劃文件為基礎,並採用聯席會議、專班和工作小組等合作模式。隨着生產要素跨界流動和合作成為香港城市發展的新常態,特區政府宜藉北都區,特別是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發展為契機,在人員和資金流動、科研項目和院校合作、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政府資助和各類支援措施等方面,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和聯合辦公機制,力爭相關事宜可以順利執行和有效監管。
以現正火速建設中的港深創科園為例,香港園區首批建設預期今年內落成。其餘批次用地的開發,港深雙方均要主動加強與對方在規劃模式、基建發展,以至園區的營運管理等方面整合,既爭取創造更大的整體效益,又能彰顯出「一區兩園」的各自特色。
北都區創科產業發展必然繫於企業投資,科研人員工作時也需要得到必要支援。「一河兩岸」「一區兩園」不能各自為政。資金方面,港深要善用集資和創投基金的豐富國際經驗,設立服務兩園兩幣的特色基金和跨界流通使用機制;同時放寬國家和本港科研經費直接支持對岸項目和過河使用的安排。人員流動方面,應由緊至鬆循序漸進,初期執行以認可出入園區證件、明確園區活動管理界線(一線)和「一地兩檢」專用口岸的整體配套方案,日後因應條件作出更寬鬆的安排。
一站式支援科研企業
有效的合作機制可確保上述工作的順利執行。深圳園區已提出一系列會晤和會商制度、設立理事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等建議。在這些宏觀層面的協商、政策制訂和策劃重點發展領域的基礎之上,特區政府可參考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和機管局的營運與管理安排,成立港深合資股份制公司,由特區政府、科技園公司、深方對接單位共同營運「一區兩園」,有需要時引入港深主要科研單位與大學作為董事局成員。此外,特區政府可推行一站式政務支援企業拓展業務,以增加投資者進駐北都區的信心。
相信在用地規劃、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的結合下,港深園區的創科產業發展能夠相輔相成,創造更大的協同效應,在全球創科活動快速發展下把握更多機會、創造更大成果。通過港深共贏合作,北都區將可持續發展,為未來港深深化合作提供先行先試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