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看到一篇文章回憶北京的「東單菜市場」,馬上吸引我,這個菜市場我太熟悉了,原來它是有歷史的。1902年法國商人在這個地方修了一個賣貨大棚,為洋人服務,開始並不賣菜,賣一些洋貨。1916年,北洋政府投資了一萬多元建立了鐵棚菜市,名為東單菜市場。場內有商舖、攤商、飲食攤販。1957年公私合營,1958年大修,成為北京四大菜市場之一。
東單菜市場,是我幼年跟隨家人最常去的地方,家裏並非江南人士,但都喜歡江南菜。南北做菜之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放不放糖,家人炒菜一定會放糖,這是北方人絕不會的。東單菜市場的菜最齊全,最好的是有南方菜,雞毛菜、青豌豆、通心菜,最記得還有西洋菜,這名字很奇怪,難道是外國菜?北方人不知道怎麼吃南方菜,只看不買,北方人最常吃的是大白菜,各家有各家的做法,炒大白菜是人人必會的廚藝,什麼時候放油,什麼時候熗鍋,什麼時候下菜,什麼時候放鹽,都是有講究的。記得有位大飯莊的炒菜大師傅,莊重地告訴我一個絕竅,做大白菜不能用刀切,要用手掰,做出來才會香甜,青菜不見鐵器,保其原味,這就是後來日本人發明陶瓷刀的道理吧。
記得有一次,有個大哥哥從東北撫順來北京,叫我帶他去東單菜市場看看。大哥哥是廣西人,定居撫順十幾年。看到有家鄉的南方青菜,眼睛都亮起來;看到有苦瓜,興奮得幾乎跳起來,他說十幾年沒吃過苦瓜了。北方菜市按斤計算,1斤幾角錢,有的幾分錢,當時每種菜買1斤,也不過是1元多錢。我們買回來許多種南方青菜和苦瓜,家裏人不知道苦瓜怎麼吃,大哥哥說他來炒,他把苦瓜切成片,放辣椒豆豉和糖,吃起來雖然還有些苦味,但家人吃菜習慣放糖,都覺得很合口味,從此「炒苦瓜」成了我們的家常菜。
那個時代,內地有一段時間時興以物換物,還有用糧票換東西,那會兒除了流通法定貨幣人民幣,還流通另外一種「貨幣」,就是全國糧票,1斤全國糧票可以抵3毛錢,而1斤北京市糧票才抵2毛錢。糧票可以換菜,可以換雞蛋,可以換日用品,有時候比人民幣還好用。黃永玉叔叔在追求梅溪阿姨的時候,身無分文,說,我有100斤全國糧票,你要嗎?
東單菜市場後來被拆除,我們都以為會建一個更大更好的新菜市場,特意買了附近的房子,為了將來買菜方便,可是這塊地方建了東方新天地,再也不賣菜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