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鈞教授和青海師大的學生們。 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胡和勤(右)和吳鈞夫婦。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 攝
◆盛林和喀什大學的留學生們在一起。 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山東大學國際學院退休副教授盛林在喀什大學支教。 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馬保華在喀什大學教授課程。 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從2018年起,教育部相繼啟動實施「中小學銀齡講學計劃」、「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到目前為止,來自中國數十所大學的退休教師加入了該項目。山東大學從2021年起加入「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青海師範大學和喀什大學成為山東大學對口受援高校。「儘管已近古稀之年,但是能夠繼續在熟悉的校園和青年學子一起進行教學和科研,我們感到又重新煥發了青春。」重回三尺講台繼續耕耘,山東大學的退休老教師們說,學生有收穫,我們也有收穫。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 山東報道

胡和勤、吳鈞:黃河尾到黃河源 續簽之後又續簽

2021年10月,山東大學退休教授胡和勤和老伴吳鈞教授響應教育部「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攜手前往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師範大學支教。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克服2,000多米海拔落差帶來的身體不適,重回三尺講台繼續耕耘,轉眼已是三個年頭。

異鄉相依相伴 克服身體不適

「我們教了一輩子書,和學生打了一輩子交道,心裏放不下的,還是學生、黑板和教案。」胡和勤和老伴吳鈞均為山東大學的退休教授,亦是銀齡支教青海師範大學團隊的成員,分別任教於外國語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他們住在青海師大安排的兩間相鄰宿舍裏,早上一起去趕7點30分前往新校區的班車,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飯,晚上空閒時一起去圖書館——這是他們維持多年的習慣。夫婦二人在異鄉相依相伴,校園裏經常可以看到他們並肩出行的身影。

在西寧市,前往支教的老教授們首先要克服2,000多米的海拔調整帶來的不適。胡和勤教授的腿上長了許多皮疹,起初只是局部有點癢,後來面積越來越大,經常夜不能寐,直至一個學期結束返回山東後才慢慢消退。吳鈞教授身體相對好一些,但偶爾也會心臟不舒服,有一次講着課就覺得喘氣困難,學生告訴她可能和當地海拔高有關係。「我買了香港的益安寧備用,每次不舒服了就吃兩粒。」吳鈞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相同的經歷 兩代人堅守

胡和勤、吳鈞兩位教授與西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彼時,兩位教授的父輩同樣響應國家號召,分別從浙江和山東出發支援大西北,在甘肅一直奮鬥到退休。

「我們應該屬於甘二代,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西部長大,對西部懷有很深厚的情感。」胡和勤回憶,年輕時他和吳鈞曾在距蘭州市70公里的平安鎮張家寺插隊,一起喝過湟水河的水,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經青海和甘肅,匯入黃河後一路向東,最後在山東匯入大海,後來兩人又考上同一所大學。也正是因為相同的經歷,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從年少到白髮,夫妻二人對西部的牽念一如往昔。

其實,這是兩位教授第二次前往西部支教。2015年、2016年,胡和勤和吳鈞先後退休。胡和勤曾任教過的河西學院(位於甘肅張掖)向兩位教授發來了邀約。他們一起受聘為河西學院的「祁連學者特聘教授」,一幹就是三年。聘期結束後,兩人本來計劃好好歇一歇,2021年,教育部關於「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的通知,讓他們再次踏上了高原支教之旅。

「我們從黃河尾山東來到黃河源,為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作貢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吳鈞、胡和勤夫婦說。

授課生動幽默 播下希望花籽

在青海師大支教三年,胡和勤、吳鈞教授的工作得到了師生們的高度認可。銀齡教師的聘期也是續簽之後又續簽。

「吳鈞教授知識淵博,授課風格幽默詼諧,使我們對學習英語翻譯專業增加了激情與興趣。」青海師大外國語學院的一名學生笑稱,自己所在的班級是被銀齡支教政策砸中的幸運兒。

「有一句英文名句,歲月可以使你的皮膚長皺,但是不能使你的靈魂長皺。」吳鈞笑着說,做自己一直喜歡的教學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教學中其實是潤物細無聲的,我教過的很多西部學生都特別愛學習,很多女學生說今後要像吳老師一樣在高校當老師——我們像撒花籽一樣的在高原上撒了一片種子,這些種子都生根發芽開花了。」

盛林:南疆初識沙塵烈 兩年奉獻愛上她

從2022年3月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大學支教,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退休副教授盛林在中國最西端的古老城市工作已逾兩年。去年9月,喀什大學迎來第一個國際班,20多個學生分別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66歲的盛林給他們講授「綜合漢語」課程。

3月12日上午10點,盛林開始了新學期的第一節課。由於時差的關係,喀什比其他省份開課遲2個小時。她通常提前20分鐘到教室,打開電腦、插上U盤、調好課件,一邊看着當天計劃的教學內容,一邊和陸續進入的學生打招呼,等待上課鈴聲的響起。

迎開放東風 設首個國際班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喀什有着古老的國際交流歷史,「五口八岸,雞鳴四國」的獨特地理位置賦予了它陸路通往中亞進而連歐亞的重要樞紐功能。隨着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出台,這個西域邊陲城市一下子變成了開放前沿,發展前景廣闊。喀什大學根據新形勢新開設「國際中文教育」專業,援疆教師們成為新專業的主力軍。

兩年前盛林初到喀什時,其所在「國際中文教育系」只有學「對外漢語」的中國學生,沒有一個國外留學生。她一到學校就參與了「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申碩工作,和學院的相關老師一起起草、討論和制定申請方案、培養計劃等等。形勢發展的進度遠超她的想像! 雖然「碩士點」的設立還在考評中,但「國際學生」招生一項則「柳暗花明」。

去年上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下發「關於徵求《進一步深化與中亞五國教育交流合作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喀什大學成為南疆第一個留學生培養點。當年9月,國際教育系的第一個國際班就開課了!「如今已是第二學期,現在上課時已經不需要英語、俄語作為語法語境解釋的中介語了,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各類工作也在日趨完善,緊張、充實、成就感滿滿!」盛林說。

校廠培訓合作 育現代化員工

上學期末,盛林參加了當地一家棉紡公司和喀什大學「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合作項目的結業典禮。這個項目緣起於2016年5月,棉紡公司一期30萬錠紡織項目投產後,首批60多個少數民族員工由於語言障礙影響到技術培訓和正常生產,為此與喀什大學開展了培訓合作。從2016年6月第一個培訓班開課,至今已有20多個培訓班結業,總人數超過2,600人。盛林回憶,結業典禮氣氛熱烈,少數民族學員或娓娓聊學習過程心得,或放聲誦自己所寫詩篇,或揮毫潑墨展書法,令人印象深刻。她對棉紡公司的宿舍、自助餐廳和工廠車間亦讚譽有加,「車間明淨整潔,全現代化機器自動運作,其規模和現代化程度一掃我對工廠車間的傳統印象!」

支教扶貧「認親」 「祖國不會忘記」

兩年多的支教生活,讓盛林不由得喜歡上了南疆。在這裏,她看到一群教師在當地扶貧「認親」,為邊疆的安定繁榮默默奉獻,有的老師甚至因水土不服掉光了頭髮。在這裏,銀齡教師們仍是個「青春」群體,健身房、體育場到處閃現着他們矯健的身影。去年12月,銀齡教師還組隊參加了喀什大學「揚帆起航新征程」的教職工文藝匯演,集體演唱了《祖國不會忘記》並被評為一等獎。

盛林說,自己時常會想起兩年前的3月12日,她初次來到喀什,出機場時入眼是沙塵漫天,一地凌亂。前來接她的老師有點兒尷尬地說:「不好意思,這個機場在修建,這兩天又逢沙塵暴,有點兒亂,不過,老師,以後你會喜歡上這裏的!」言猶在耳,果然如此。

馬保華:喀什圓我少時夢 各民族是一家人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馬保華,現在新疆喀什大學教授「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他很高興見證了一直指導的年輕助理教師的進步。這個學期,這位年輕的老師已經能夠獨立地給學生授課。

為新疆的發展作出貢獻,是馬保華從小就有的夢想。上世紀六十年代,馬保華還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他被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深深吸引,帕米爾高原的崎嶇美麗,雄偉的冰川和雪山的山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應用數字方法 指導年輕教師

教育部推出「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計劃後,他覺得離年少時的夢想終於近了一步,並於2022年申請去喀什教書。起初他的妻子為他在高原的生活感到擔憂,「我告訴我的家人,這可能是我實現夢想的最後機會。」馬保華說。在女兒的支持下,他最終得到妻子的支持。2023年2月,他開始在喀什大學醫學院為學生教授「組織學和胚胎學」課程。

到任後,馬保華為這所大學的數字化轉型作出了貢獻。本學期,他很高興看到學校已將數字方法整合到醫學教育中,比如數字切片的使用。馬保華說:「數字切片通過提供學習、分析和可視化的交互式和動態工具,提高了醫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除了教學,他還致力於指導年輕教師,改善實驗室設施。「年輕的教師是該地區教育和研究事業的命脈和未來,所以我想把我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的教育者。」馬保華說。

去年6月29日是當地的古爾邦節,馬保華受邀到喀大醫學院一對維族年輕夫婦家做客。古爾邦節在維族就像漢族過年一樣隆重,馬保華對主人一家的盛情招待和維族特色文化禮儀印象深刻。桌子上擺滿了女主人精心準備的豐盛食物,男主人專門去克州阿圖什買了小羊羔,只等這一天把鮮美的手抓羊肉擺上桌。「在這裏我真心體會到祖國各民族同胞的血脈親情,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