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是小說,根據《馬可波羅遊記》而成。 作者供圖

黃仲鳴

1960年代小學時,已聞馬可波羅這名字。有小友對此人極為崇拜,聚在一起時便大談他在中國的經歷。問他資料從何而得,是否看過《馬可波羅遊記》,他說:「看過董千里的《馬可波羅》。」

小友並強調,內有元兵攻陷襄陽的資料,可證金庸《神雕俠侶》的荒謬。所謂「荒謬」,是指楊過以「彈指神通」,飛石擊斃蒙哥的「亂改歷史」。

後來,找到董千里這書,粗略一看,也沒什麼感覺。攻陷襄陽一段,是指忽必烈大汗知悉馬可波羅在威尼斯學過製炮,於是委在樞密院做個製炮技師。馬可波羅接過使命,即徵召人手,製成了三架石砲,命名為「茫貢諾」。這些石砲,威力驚人,無堅不摧,襄陽被圍十餘年,屢攻不下。果然,茫貢諾一出,襄陽便被「解放」了。攻城一段,董千里只寥寥幾筆。在製砲時,馬可波羅認識了一個年紀相若的砲手麻合謀。情節便由二人展開。小友強調這書好看,但我始終感到「麻麻地」。

近日,在圖書館偶見此書,是台灣遠景版,「砲轟襄陽城」那章,仍覺氣勢不足,反而第三章「煙花月下揚州」,描述麻合謀看中一漢族女子的經過,卻見「詩情畫意」。

不過,這時我對馬可波羅的印象卻完全不同了。因為在2011年,看過一篇文章,指他的口述遊記《馬可波羅遊記》完全不可靠,是吹牛之作。提出疑問的是意大利那不勃斯大學考古學教授佩特雷拉。他質疑《馬可波羅》中的疑點,指:馬可波羅描述當時中國元朝皇帝忽必烈,在西元1274、1281年兩次入侵日本的矛盾,以及與史實不符之處,「他把這兩次搞混了,把第一次和第二次遠征的一些細節混在一起」。馬可波羅說,忽必烈第一次征日時,艦隊從朝鮮出發前往日本途中遭遇颱風,「但此事其實發生在1281年,若真是目擊者,有可能搞混相隔7年的事嗎?」此外,馬可波羅說忽必烈艦隊是5桅船,但考古團在日本挖到的殘骸卻是3桅。

佩特雷拉的質疑呼應了大英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吳芳思(Frances Wood),她在1995年著作「馬可波羅有沒有去過中國?」(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中說,馬可波羅的遊記沒提到當時中國婦女裹小腳、用筷子、喝茶等生活習俗,甚至隻字未提長城。吳芳思表示,在威尼斯文獻中,也從未出現過馬可波羅家族與中國直接往來的訊息,他的東方見聞可能是取自波斯商人的旅行經歷或旅遊指南,他自己東遊足跡可能從未超過黑海。

然而,《馬可波羅遊記》是馬可波羅自中國返鄉後,在威尼斯與熱那亞戰爭中被俘期間,口述給名為皮薩(Pisa)的獄友聽,皮薩寫書時是否加油添醋?由此而論證,馬可波羅從未到過中國,那還嫌「薄證」。

不過,董千里這部歷史小說,確實根據《馬可波羅遊記》而成。就是這書,馬可波羅被譽為「偉大的旅行家」,甚或「探險家」,這在中國人的眼中,已成「根深蒂固」的常識了。有人卻據佩特雷拉和吳芳思之說,指馬可波羅是「騙子」,那還要堅實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