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紹基 胡永愛 攝
◆梁紹基為觀眾介紹展品。 胡永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永愛)海洋、沙灘、港口集裝箱、天星般濛濛的銀光,一艘擱淺於沙灘上的鐵船頭,破碎的玻璃、塑料化工桶散落在不同角落……近日,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梁紹基在華南地區以及大灣區近三年首次大型個展《梁紹基:海溟溟》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藝術家梁紹基借助蠶和蠶絲這樣微小的事物,表達出對生命的脆弱、自然與人的關係、戰爭災難等人類發展的宏大命題所進行的持續思考。展覽將持續至6月26日。

今年1月,梁紹基在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梁紹基:溶熔之幻」大受歡迎,因此此次新展亦頗受關注。展覽由十二件涵蓋裝置及影像的作品組成,其中六件為藝術家結合深圳地緣文化而創作的全新作品,展現梁紹基非凡的藝術實驗精神,以及對生命科學、自然和時間的深刻探索。此次展覽是梁紹基繼蠶絲和自然、蠶絲和工業之後的又一次探索,並在本次展覽中首次嘗試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創作。蠶和海洋文化的融合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絲光和海光的交織映照出生命與文化的圖譜,橫置鐵鏈的介入喚醒了人們基因深處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拚搏精神和對於自由發展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

展覽以長達28米的巨幅四屏影像裝置《沉沉海平線》為起點,曾在《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出現的粗重鐵鏈,這次以橫置的形式懸掛在展廳,象徵着生命線的蠶絲在這裏變成了一條海光,也似一條海平線向兩端無限延伸。絲海奔流浪擊鐵鏈,觀看時與寬闊無際的海平面對峙,邀請觀眾體驗人類生命在動盪環境中的堅韌與脆弱。

《晦暗之光》《補天》《於無聲處》這幾個作品承載着現實與神話交織的龐大景象。作品中的現代科技在時間感知和情感表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現着個體命運與世界的連接。而相對應地,也對神話故事進行了重新詮釋,將蠶視為對命運和歷史進行糾正的命運線,對歷史責任和人類命運提出的拷問。由光導纖維製作而成的《一》從走廊延伸至地面,作品《莽宇》以神木和3D打印蠶繭為基礎,通過動態的捕捉,來轉動的球內覆蓋着小玻璃片和蠶蛹,讓觀者沉浸在浪漫遐想之中,神木巨大的黑影映射在牆上,與《醉日》一起,喚起《山海經》的傳說。

梁紹基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個人標誌性的人物之一,他從養蠶實驗開始,對蠶的習性、生命周期、蠶絲的特點以及蠶的基因學和蠶的人文史,進行了深度的觀察和思考,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創作體系。蠶是梁紹基檢測這個社會、理解自我和這個世界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