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究首次發現,山崩及堵塞河床而形成的堰塞湖等地表災害,同樣會引發地震。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台灣地區花蓮海域本月初發生7.3級大地震,造成多人傷亡。普通人往往認為地震是地殼板塊運動等導致。不過,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首次發現,山崩及堵塞河床而形成的堰塞湖等地表災害,同樣會引發地震。研究指出,山崩導致的堰塞湖會增加地下壓力,反向引發地震,扭轉科學界對地震成因的傳統理解。研究團隊指出,人為因素造成的堰塞湖,例如人工湖及人工水壩亦會引發地震。香港亦有不少人工水壩,幸香港不是位於地震帶,沒有大型、 活躍的斷層,這些水壩引發重大地震的風險較低,但挖掘水壩時仍要謹慎,及需要繼續進行防治山泥傾瀉等工作。

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2018年青藏高原白格發生兩次山崩,形成堰塞湖,港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團隊觀察到,此地山崩後一周內發生超過60次地震,頻率超出堰塞湖形成前20倍。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認為研究結果對未來的地震風險管理極具意義,例如中國西南部和喜馬拉雅山等地震活躍的高山地區,未來進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時,或需要考慮到堰塞湖引發地震的連鎖效應,尤其在發生大型山崩後,有關地區的緊急應變部門要為可能出現的地震作好準備。

領導研究的中大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助理教授陳衍佐表示,當地震發生後,崩塌物阻塞河谷或河床形成堰塞湖。團隊分析內地地震儀數據,發現當堰塞湖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便引發地震,最後發現是堰塞湖的重力加載和流體壓力擴散引致,「水位上升使水壓增加,而增加地表下壓力,湖水同時擴散到地下孔隙並增加孔隙壓力,在聯合作用下,附近斷層進一步滑動引發地震。」

港推防治山泥傾瀉計劃

陳衍佐指出,除了山崩而自然形成的堰塞湖,人為因素亦會造成堰塞湖,例如人工湖及人工水壩,已經有研究發現人工水壩會引發地震。過去,香港發生過多次山泥傾瀉,但不清楚有否形成山泥傾瀉堰塞湖,特區政府推出了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作應對,目標每年升級150個不合標準的斜坡。

陳衍佐讚揚特區政府這方面做得很好,要繼續進行,但香港有許多人為建造的水壩,例如東壩,「好在香港沒有大型的、非常活躍的斷層,因此這些水壩結構不太可能在香港引發重大地震,但本地在挖掘水壩時,應該更加謹慎,要仔細研究地段結構。」

陳衍佐表示,目前不能確定堰塞湖會否經常引發地震,或引發的地震最高可達多少震級,此次研究發現最高一次地震震級是2.6級,團隊未來會進一步研究,包括地震帶區域,堰塞湖會否引發更高級別地震,以及與堰塞湖有類似結構的冰川湖與引發地震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