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澳門高等教育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本系列專訪將深入對話澳門多所高等院校校長,首篇聚焦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解析該校如何依託區位優勢,打造國際化、跨學科的教育新模式,助力澳門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後續報導將陸續呈現澳門高校在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前瞻佈局,展現澳門高等教育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優勢。
引言:
(香港文匯網記者 鍾佩欣)在國家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背景下,澳門經濟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專家支撐推進。一直秉持「服務澳門、融入灣區」辦學理念的澳門城市大學特別關注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的建設,展望「琴澳一體化」發展,澳門高等教育可突破地域限制,成為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契機。
澳門特區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把建設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列為重大工程項目之首,期望發揮好澳門「一國兩制」的特色和優勢,聚集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助力國家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將分階段建設,預計今年動工興建。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接受香港文匯網訪問時表示,深合區發展為澳門高校提供拓展辦學資源、服務區域經濟多元發展提供重要平台,校方期望構建「立足澳門、依託橫琴、面向世界」的教育新格局。
城大冀建立「面向世界」新格局
「國家對澳門發展給了很大的機會,其中一點就是橫琴,對高等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駿教授表示,澳琴大學城核心目標是打造具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高地,認為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和培養方案上,需要體現澳門特色、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培養複合型國際人才,服務大灣區、以至祖國。

交叉學科育專才 助力人才培育
劉駿教授認為課程體系需緊扣「交叉學科」與「產業需求」兩大類別,包括通過構建「金融+科技」、「智慧+教育」等融合課程,吸引國內外學子就讀,同時建議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以外,可到橫琴、以至大灣區大型企業內實習,例如生命科學、大健康、金融等產業,以培養務實能力,讓高等教育成為推動區域融合與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
橫琴政策助學生拓展發展空間
在澳門發展「1+4」多元產業、橫琴及大灣區的背景下,劉駿教授認為學生就業與創業有更多元拓展機會,劉駿教授引述數據指出,該校畢業生中近50%選擇直接就業,30%以上繼續深造,就業及創業學生從傳統澳門市場,延伸至大灣區及全國,而目前橫琴及大灣區的創業扶持政策有效吸引學生「向外闖」。劉駿教授強調,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琴澳教育資源整合,助力學子在更廣闊的舞台實現夢想。
智慧城市傳承歷史記憶
早於今年五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訪澳期間,考察林則徐紀念館、冼星海紀念館、崗頂劇院等文旅項目,重點關心澳門國際綜合文旅區建設及世遺保護工作等。

在澳門城市大學44周年校慶之際,校方新成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正是聚焦城市文化和社會發展等領域,為澳門建設「智慧城市」注入學術動能。劉駿教授介紹指出,研究院以澳門「35平方公里、65萬居民」的微型城市作為研究基底,他舉例指出,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研究團隊正結合大三巴、葉挺將軍故居等歷史景點,期望通過「文化遺產+智慧科技」的融合模式,既保留城市記憶,提升遊客體驗。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校方另一新成立的「樂齡書院」正是針對澳門人長壽的社會特徵,以「積極老齡化」為核心理念,突破傳統養老模式,劉駿教授說到,「他們(長者)可以追求一些兒時的夢想,可以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生機。」因此書院正與民間機構合作,給予長者學習、融入社會的機會,包括人工智能、智慧理財、中醫藥、科學運動等方面,定期邀請專業人士開展講座,利用「智慧抗老」社區服務方案,助力澳門構建「全齡友好型社會」。
抓緊深合區機遇拓辦學空間
此外,澳門城市大學的方濱興院士實驗班成果豐碩。該班由方濱興院士及十幾位院士級人工智慧專家領銜,通過週末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培養數據科學領域學生。歷經三年多,澳城大已有五十多位學生與內地多所雙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的學生一起開展學術研究、專利申請及創業就業等,收穫滿滿,表現出色,改變了學生學習模式,培養多角度思考和多學科交融的能力。
劉駿教授總結時指出澳城大對澳門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將抓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機遇,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推動高等教育創新。展望未來,城大將深化與橫琴及大灣區的合作,整合教育資源,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並在數據科學、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旅遊、文化遺產保護、積極心理學等領域貢獻學術力量,為「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