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雄獅少年》為粵港兩地共創劇作。 廣州傳真
◆《大狀王》將於2025年首度到內地巡演。 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供圖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常赴內地交流演出。
◆經典京劇《梅蘭芳》早前在香港演出。
◆《凝》早前亮相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 中新社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近年香港已積極以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定位鋪展藍圖,展開推廣文化藝術活動,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並引入專才,培養年輕人才。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何超瓊、鄭志剛、劉智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鄺美雲等都提出關注,香港有責任落實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支持國家增強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

而隨着硬件資源增強,戲曲中心、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相繼落成,東九文化中心、啟德體育園等更多國際級場地也將陸續啟用,軟硬件漸漸成熟將會更配得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香港文匯報記者找來業界人士聽他們的意見,香港要擔當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角色實力在哪裏?短板又在哪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依江、小凡、雨竹、陳藝、張岳悅

現代文化藝術範疇較廣闊,單是表演藝術便包含音樂劇、舞台劇、舞蹈、戲曲等,而書畫、陶藝、雕塑、流行文化和時尚設計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首先從表演藝術方面講,香港的表演藝術平台,氛圍其實挺不錯,對外地表演團體是很有吸引力。香港應積極引入優質節目,打造演出平台,而本地藝團就提出要聚焦的是打造具本地特色的精品內容,讓世界看到香港的文化軟實力。

增世界級場館 拓表演藝術市場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發起人紀文鳳認為香港應該發揮樞紐作用,輸出內地和香港本土製作去海外巡演,又或將更多海外製作輸入內地。她建議香港可以建立如美國紐約百老匯劇院群和音樂廳,並引入外國和內地優質的製作來港演出,保持香港國際文化地標和推廣平台的地位:「像之前的《只此青綠》《詠春》,以及即將在香港演出的敦煌《千手千眼》舞台劇,均是製作精良、編排手法新穎、雅俗共賞的作品,打破語言界限,令人賞心悅目。若能長期在香港演出,招徠全球觀眾欣賞及順道旅遊,將能成為不錯的資源。」

她又說:「香港本地製作《大狀王》獲得好評如潮,香港芭蕾舞團近年出品也十分優秀,應該更多出外巡演,讓更多人欣賞到。」她透露天籟敦煌樂團已收到內地很多城市邀請前去表演,排期已排至明年。「倫敦和紐約那邊也在和我們商討明年的演出時間,我們非常樂於作為文化使者去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和藝術,亦會秉持傳承、保護、創新的理念,保持我們的創作水平,助力香港的文化軟實力被世界看到。」

她建議兩地政府對演出的資助大部分只包括演出費用和開支,若能包括樂團的行政管理支出,會更為理想。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認為,藝團最應聚焦的是打造精品內容。「要交流就要給好東西別人看,我們會花全力去做藝術上的精品。交流也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套,不論是人家來還是我們出去,都需要很多配合,比如場地的配套、演出安排的配合等等。例如由西九與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正是劇團近年來全力打造的精品之作,作品於2022年及2023年演出後橫掃十個本地舞台劇大獎,叫好又叫座,現在確定將於2025年首次衝出香港展開內地巡演。」梁子麒認為《大狀王》正體現了香港地中西合璧的創作特色,作品既有西方音樂劇獨特的模式印記,又打破了這種框框,融入了非常東方的元素,加入了很多中國文化的特色。早前百老匯音樂劇製作人Simone Genatt來港,亦曾專程前往觀賞過後大讚作品。

他指香港藝團最為渴望的資源支持一直是場地。「我們往往需要提前兩年開始安排才能確保能租到場地,要加場也經常加不到,很多限制。而在內地,北上廣各大院團都有自己的劇院,很容易安排,我們不行,這是香港現在的限制。而且香港沒有私營劇院,缺少這一環就差了很遠。」

令香港成為全民愛文藝的智慧城市

錢秀蓮舞蹈團藝術總監錢秀蓮指香港多元文化交匯,在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目標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仍需多方合作,長久努力。「生活在香港很幸福,可以常常看到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演出。除了請別人來演出,我們的藝團能不能更多地走出去?香港要擔得起交流中心的角色,一定要『以香港為本』,大力培養本地藝術家和藝團,給青年成長的機會,加強香港文化藝術軟實力。」

她說:「作為交流中心,只有輸入不行,一定要有文化藝術的輸出。文化藝術交流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整體交流,涉及到宣傳、執行、溝通等多個環節。建議政府考慮怎樣才能以一個部門或者系統整體地來布局,在具體環節的支持上加大力度,讓我們的藝術團走出去時更有底氣。」她建議,藝術工作者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要以創意為主、以中華文化為根,創作更多優質的文藝作品,加之政府在市場、媒介、經費方面加強支持,要注重民眾藝術素養的培養,將藝術融入生活。「希望以後的香港成為全民愛文化、愛藝術、愛生活的智慧城市。」

需重視藝術教育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見證了本地舞蹈藝術20幾年來的變化發展,《凝》和《山水》便是他和舞蹈團近年在探索將中國舞和中華傳統武術結合的嘗試。生根於傳統文化,又不拘泥於傳統文化,楊雲濤希望香港舞蹈創作在發揚傳統中不斷創新,以優秀的作品喚起人類共同的審美體驗,更多地走向世界。「我覺得文化藝術最重要就是要代表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去和別人交流,因為藝術本身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

「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楊雲濤提到,香港的各大藝術團體也有責任多走出去和年輕一代交流,培養下一代的藝術興趣和質素,政府也可組織相應的交流活動。

來港演出可吸引國際觀眾關注

國家一級演員白永成去年曾攜京劇經典之作《梅蘭芳》來港演出,他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元的文化環境,為中外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過在香港的交流活動,我們可以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互相學習,拓寬視野,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同時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且擁有多元的文化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

「通過在香港交流演出,讓香港觀眾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吸引了很多國際觀眾的關注,我們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互相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香港觀眾也給予了我們很高的評價和支持,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他同時建議特區政府加大對外來文藝項目的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國際知名藝術家和團體來港演出,還可以加強與內地及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文化藝術交流的發展。

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楊偉傑指出,各地表演人員到香港都要申請工作簽證,希望香港可以提升各地藝團來港演出的便利性。「雖然近兩年香港入境處啟動了入境便利先導計劃,合資格的訪客可由認可主辦機構以邀請信的方式認可,但有些機構仍需要我們有工作簽證,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籲戲曲藝術家利用好「香港優勢」

粵劇花旦林穎施指出,香港本質上具備了中外文化匯聚的特色及優勢。「香港可以善用這個身份,成為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平台。」香港在頻繁的交流互鑒中,不僅逐步造就了很多國際知名文化交流平台,且自身也有深厚的文藝感染力、豐沛的文藝創造力、廣泛的文藝輻射力。她剛去澳洲參加了悉尼首屆戲曲春晚,在當地看到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曲」的景象。「這深深映襯了當地僑胞對我們祖國藝術的深愛。一聽到粵韻,他們都不由地哼唱。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魅力,外國人也都因中國戲而讚嘆。」

粵劇需要市場推廣及推動。「我們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劇團,也沒有一些大的排練場。我們戲服的一針一線,都是演員用自己的積蓄購置的,所以希望政府可以多關注一下粵劇行業。」她建議戲曲中心周邊配套可以更年輕化和生活化,政府可以將到戲曲中心打卡、聽曲、看大戲發展為一個主流文化。同時,具有本土價值的新光戲院及周邊,也可以布置一些吸引遊人的裝置。

她說:「愈本地,就愈國際。不少本地藝團都在默默深耕中,將粵劇變成了吸引海外遊客的文化符號。」

政府需加強與業內溝通

粵劇花旦謝曉瑩深刻地感受到香港中西交融帶來的優勢,使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幫到外國人理解中國藝術。因此,她常利用自己的「香港優勢」,在網絡上為戲劇做宣傳,並配上中英對照的字幕,以吸引國際觀眾。此外,她的劇團還在直播中兼用普通話和粵語,希望慢慢打出香港,走向更大市場。如今在香港發展戲劇還有一些困難,為文化藝術付費的意願不強。她希望政府更重視與業內人士的交流。

「如今各項資助和文化交流活動愈來愈多,但評選並不是最終目標,發現有價值的內容才是,這需要政府展現出主動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香港作為多年和外國接軌的城市,相信它的特色文化會帶動旅遊業,吸引外國人來香港。」她希望文化發展會讓社會氛圍更好,讓人們的思維更加平和,以自己的藝術為傲。